欢迎光临
奥鹏作业辅导

18秋福师《中国画论》在线作业二答案

来源:奥鹏远程教育   日期: 作者:奥鹏作业辅导

18秋福师《中国画论》在线作业二答案满分答案

福师《中国画论》在线作业二-0007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宣和画谱》是一部系统的( )藏画品评著作。

A.山水

B.花鸟

C.文人

D.宫廷

 

 

2.( )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并且认为士人画高出画工的创作。

A.郭熙

B.苏轼

C.苏澈

D.郭若虚

 

 

3.中国美术理论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出的关于绘画与现实关系的问题的是( )。

A.《论语》

B.《庄子》

C.《韩非子》

D.《左传》

 

 

4.( )的绘画理论集中见于其画论文章《画山水序》中。该文短短数百言,言简意咳,为宗炳69岁时写成,是关于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早期文献之一,也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

A.顾恺之

B.刘向

C.宗炳

D.石涛

 

 

5.《淮南子》是以道家的思想为中心的著作。书中涉及绘画的思想有“君形”及“谨毛而失貌”。“君形”指的是( )

A.形似

B.神似

C.写实

D.写意

 

 

6.“画当出己意,模仿堕尘垕;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此为近现代画家( )的论画诗。

A.任伯年

B.吴昌硕

C.齐白石

D.黄宾虹

 

 

7.( )是宗炳提出的绘画观点,认为画家要以“观道”的眼光去观照山水之美,从中体悟“道”,就能够引起精神情感的超脱和愉悦,从而达到主客观和谐统一的境界。

A.“迁想妙得”

B.“六法”

C.“卧游”

D.“畅神”

 

 

8.中国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是( )。

A.道

B.仁

C.法

D.神

 

 

9.中国古代画家对待传统绘画继承有两种态度,一为“借古开今”,另为( )。

A.“借古论今”

B.“弃古创新”

C.“泥古不化”

D.“师古为上乘”

 

 

10.“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勢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嫖生票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这是郭熙对山水画中( )的总结。

A.笔画技法

B.用墨色彩

C.线条粗细

D.空间表现

 

 

18秋福师《中国画论》在线作业二答案多选题答案

二、 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王履打破因袭古人旧习,以自然为师,曾亲临西岳悉心构思,画成著名的《华山图册》,作图四十幅,《华山图册序》为创作华山图所写的序言,里面论述了( )等绘画理论。

A.山水画的形与意

B.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批评务于转摹的作风,主张师造化与师古人统一

C.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D.南北分宗

 

 

2.顾恺之是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工诗赋,擅书法,尤精绘画,有( )“三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有很大影响。

A.才绝

B.画绝

C.痴绝

D.书绝

 

 

3.学习画论需要具有( )几个方面的知识储备。

A.古汉语的基础

B.相关学科知识储备(社会、历史、艺术史、中国哲学)

C.绘画的实践经验(创作鉴赏)

D.对前人在历史情境的理解

 

 

4.绘画理论发展到魏晋时期,( )。

A.儒学趋于衰微、社会自由思、潮活跃,导致绘画的社会地位转变

B.士大夫文人对于绘画创作的热衷上升,专业画家开始出现

C.人物画、肖像画趋于成熟

D.山水画风靡一时,已成大势

 

 

5.姚最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所著《续画品》,是继谢赫《画品》之后的又一部画品著作,姚最在这部著作里提出了( )。

A.绘画的功能说,包括感怀功能、审美功能

B.画家作画应主客观相结合,心师造化

C.重视山水画用笔与用墨的变化

D.同时注重继承与创新

 

 

6.“文人画”发展到元代,内容上、形式上的特点分别是( )。

A.内容更为含蓄,更加自我,更富有寓意,反映社会的政治方式更加巧妙、曲折、内在

B.强调以书法入画,书画同源的艺术观点

C.追求“逸气”,艺术个性更为鲜明

D.禅宗观念开始影响画家的思想

 

 

本文标签: 秋福师 中国画论 在线 作业 答案 
扫描二维码获取答案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 氮负平衡常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

  • 1. 氮负平衡常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 2. 字面解释是指根据法的条文字面意义作出的解释,既不允许扩大,也不允许缩小文字本身所表现的内容。 3. 分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