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奥鹏作业辅导

[奥鹏]东大21年12月考试《机械设计基础Ⅰ》考核作业[正确答案]

来源:奥鹏远程教育   日期: 作者:奥鹏作业辅导
可做全部院校网课作业、课程代看、网考、论文辅导!答案请加微信:xx99ttt 或QQ:1514133056

[奥鹏]东大21年12月考试《机械设计基础Ⅰ》考核作业[正确答案]

东大21年12月考试《机械设计基础Ⅰ》考核作业[正确答案]单选题答案

东 北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机械设计基础I  试 卷(作业考核 线上2)  A  卷(共    5    页)
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    ) 1. 由于虚约束在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应将其去掉,故设计机构时应尽量避免出现虚约束。
(    ) 2. 平面四杆机构中,压力角越小,传动角越大,机构的传动性能越好,效率越高。
(    ) 3. 基圆是凸轮实际廓线上到凸轮回转中心距离最小为半径的圆。
(    ) 4. 两个斜齿圆柱齿轮只要法面模数相等、法面压力角相等,则不论二者的分度圆螺旋角是否相等均能正确啮合。
(    ) 5. 螺纹连接需要防松是因为连接螺纹不符合自锁条件 。
(    ) 6. 平键的截面尺寸是按照所在轴的直径选择的,如强度校核不合格,则应加大轴的直径以便加大键的截面尺寸。
(    ) 7. 链传动为啮合传动,所以其与齿轮传动一样,理论上瞬时角速度之比为常数。
(    ) 8. 由于带工作时存在弹性滑动,从动带轮的实际圆周速度小于主动带轮的圆周速度。
(    ) 9. 齿面弯曲强度计算中,许用应力应选两齿轮中较小的许用弯曲应力。
(    ) 10. 变位蜗杆传动中,是对蜗杆进行变位,而蜗轮不变位。
(    ) 11. 滚动轴承中公称接触角越大,轴承承受轴向载荷的能力越小。
(    ) 12. 联轴器和离合器的主要作用是补偿两被联接轴的不同心或热膨胀。
(    ) 13. 紧螺栓连接在按拉伸强度计算时,将拉伸载荷增加到原来的1.3倍,这是考虑螺纹应力集中的影响。
(    ) 14. 带传动由于工作中存在打滑,造成转速比不能保持准确。
(    ) 15. 既传递转矩又承受弯矩的轴是传动轴。




二、计算题(10分)
计算图示机构的自由度,指出存在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或虚约束判断该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说明理由。




三、计算题(10分)
在图示的轮系中,已知 ,又齿轮1,3,4,6同轴线,且均为标准齿轮传动。若已知齿轮1的转速 ,试求齿轮6的转速。











四、计算题(10分)
图示为单个普通螺栓连接,当螺栓的预紧力为  时,试写出被连接件
所能承受的横向力  的表达式,并说明式中各符号的意义。
    

五、计算题(20分)
图示为轴系由一对30208滚动轴承支承。已知:轴向外载荷 ,径向载荷分别为 , , 。冲击载荷系数 ,工作温度为100℃。轴承数据为 , , ,派生轴向力 。 时, , ; 时, , 。试求该轴承寿命L10h。















六、分析题(20分)
图示为蜗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已知蜗杆主动,螺旋方向为右旋,大齿轮转向如图所示。
  试求:(1)各轴的转向;
(2)为使Ⅱ轴上两轮的轴向力抵消一部分时齿轮3、4的螺旋线方向;
(3)蜗轮2和齿轮3所受各分力方向。

  



















七、结构题(15分)
图示为某轴系结构上需要安装的零部件,有带轮、齿轮、滚动轴承。为保证这些零部件在轴上得到正确的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请根据要求设计出该阶梯轴结构,并画上所需的附加零件(齿轮用油润滑,轴承用脂润滑)

































东大21年12月考试《机械设计基础Ⅰ》考核作业[正确答案]奥鹏资讯分享:

本文标签: 东大 21年 12月 考试 考核 作业 正确 
扫描二维码获取答案

热门文章

  • 北语20春《日本经济》作业3[答案]

  • 20春《日本经济》作业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2006年,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全也数量的_____。 A.0.03% B.1% 由
  • 天大18春041013[企业战略管理][答案]

  • 企业战略管理 要求: 一、 独立完成,下面已将五组题目列出,请按照学院平台指定的做题组数作答, 每人只答一组题目,多答无效,满分100分; 平台查

猜你喜欢

  • 川大《小组工作》20春在线作业1[答案]

  • 《小组工作》20春在线作业1题目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减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最适合运用: A.社会目标模式 B.互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