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奥鹏作业辅导

南开19秋《人体生理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来源:奥鹏远程教育   日期: 作者:奥鹏作业辅导
可做全部院校网课作业、课程代看、网考、论文辅导!答案请加微信:xx99ttt 或QQ:1514133056

南开19秋《人体生理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满分答案

《人体生理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课程讲稿章节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生理学概述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三节  血管生理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章  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第三节  胃内消化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第五节  肝脏的消化功能
第六节  大肠的功能
第七节  吸收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八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调节
第五节  脑电活动以及睡眠与觉醒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第九章  内分泌
第一节  内分泌与激素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
第三节  调节钙稳态的内分泌
第四节  甲状腺内分泌
第五节  胰岛内分泌
第六节  肾上腺内分泌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判断)
(一)、A型选择题
考核知识点: 内环境和稳态
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在一定狭小范围内波动,是一种动态平衡。
 
考核知识点: 负反馈调节
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调节系统。反馈有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形式。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考核知识点: 原发性主动转运
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电位梯度跨膜转运。介导原发性主动转运的膜蛋白或载体称为离子泵,其化学本质是ATP酶,可直接分解细胞内的ATP功能。Na+-K+泵同时转运Na+和K+,逆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
 
考核知识点: 继发性主动转运
附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的吸收是通过Na+-葡萄糖/Na+-氨基酸同向转运体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的。其中,Na+在上皮细胞顶端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电位梯度的作用下,被动转运入胞内,葡萄糖(氨基酸)分子则在Na+进入细胞的同时逆浓度梯度被带入胞内。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考核知识点: 动作电位不应期
附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是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细胞于此期的阈值无限大,兴奋性为零,其原因是大部分钠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不可能再次接受刺激而激活。在神经细胞或骨骼肌细胞,由于绝对不应期的长短正好对应于锋电位发生时期,所以动作电位不会发生融合。
 
考核知识点: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附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静息电位是带电离子跨膜转运的结果,而离子跨膜转运主要取决于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和膜对离子的通透性,钠泵的生电作用也参与静息电位的形成。
 
考核知识点: 电生理学的几个概念
附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生理学中,通常将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负内正的状态称为极化。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静息电位可发生改变,静息电位增大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增强,这种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静息电位减小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减弱,这种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若进一步变为正值,使膜两侧电位的极性与原来的极化状态相反,称为反极化,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考核知识点: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附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细胞膜接受适宜刺激,膜电位发生去极化,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激活,Na+内流,膜电位进一步去极化,使更多的电压门控Na+通道激活,形成膜电位去极化和Na+内流的正反馈,膜电位迅速上升直至接近Na+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去极相);继而,Na+通道失活,Na+内流停止,电压门控K+通道激活打开,K+外流,膜电位发生复极化。
 
考核知识点: 红细胞可塑变形性
附1.1.9(考核知识点解释):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正常的双凹圆碟形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使红细胞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变形。
 
考核知识点: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附1.1.10(考核知识点解释):
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具有悬浮稳定性。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ESR)。沉降率越快,表明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考核知识点: 前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附1.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不同的初长度可改变心肌细胞肌节中粗、细肌丝的有效重叠程度。当肌节的初长度为2.0-2.2 μm时,粗细肌丝处于最佳重叠状态,横桥活化时可与肌动蛋白形成连接的数目多,肌节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此时的初长度即为最适初长度。在肌节长度达到最适初长度之前,随着前负荷和肌节初长度的增加,粗细肌丝的有效重叠程度增加,活化时形成的横桥连接数目增多,因而肌节以至于整个心室的收缩力加强,搏出量增多。
 
考核知识点: 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附1.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心肌初长度、收缩能力和心率都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大动脉血压增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的峰值将增高,结果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射血期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都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反之,大动脉血压降低,则有利于心室射血。
 
考核知识点: 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附1.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快慢及其产生机制,可将心肌细胞分成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心室肌和浦肯野细胞,其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大,兴奋传导速度快,复极过程缓慢且分成几个时相,因而动作电位时程很长。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其动作电位特点是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小,兴奋传导速度慢,复极过程缓慢而没有明确的时相区分。
 
考核知识点: 心脏兴奋传导
附1.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生物进化和个体发育中,心脏分化出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网,他们是心内兴奋传导的重要结构基础,心脏内兴奋的传导按上述顺序进行传导。在正常情况下,起源于窦房结的兴奋能直接传给心房肌纤维,心房中还有一些小的肌束组成优势传导通路,其传导速度较快,可将兴奋直接传到房室结。兴奋在房室结区的传导非常缓慢。兴奋在浦肯野纤维内的传导速度在心内传导系统中是最快的,且这些纤维呈网状分布于心室壁,能将兴奋迅速传到心室肌。
 
考核知识点: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附1.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循环系统中血液的充盈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积之间的相对关系。若血量增多或循环系统容积变小,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增高;相反,若血量减少或循环系统容积增大,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降低。
 
考核知识点: 平静呼吸
附1.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平静呼吸时,吸气运动是有主要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而实现的,是一个主动过程。吸气肌收缩引起胸腔扩大,肺的容积随之增大,肺内压降低。当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时,外界气体流入肺内,产生吸气。平静呼吸时的呼气运动,是由于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肺依其自身的回缩力而回位,并牵引胸廓,使胸腔和肺的容积减小,肺内压升高。当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时,气体由肺内流出,形成呼气。可见,平静呼吸时的呼气运动,不是呼气肌收缩引起的,是被动过程。
考核知识点: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附1.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肺表面活动物质是一种主要由肺泡II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含脂质和蛋白质的混合物,脂质中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DPPC分子以单分子层的形式分布于肺泡内液-气界面上,并且其密度可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的回缩力,这种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1)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2)维持肺泡的稳定性。因为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内液-气界面的密度可随肺泡半径的变小而增大,也随肺泡半径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在肺泡缩小(呼气)时,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增大,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加强,肺泡表面张力减小,因而可防止肺泡萎陷;而在肺泡扩大(吸气)时,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减小,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因而可防止肺泡过渡膨胀。这样不同大小的肺泡的稳定性便得以维持。(3)防止肺水肿。由于肺泡表面张力的合力指向肺泡腔内,根据组织液生成原理,肺泡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血浆和肺组织间液可产生“抽吸”作用,是肺组织液生成增加,因而可能导致肺水肿。肺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减弱对毛细血管血浆和肺组织间液的“抽吸”作用,从而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考核知识点: 肺活量
附1.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考核知识点: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附1.1.19(考核知识点解释):
由于无效腔的存在,每次吸入的新鲜空气不能全部到达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真正有效的气体交换量,应为肺泡通气量,即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有不同的影响。在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或者潮气量加倍呼吸频率减半时,肺通气量保持不变,但肺泡通气量却发生明显变化。对肺换气而言,浅而快的呼吸是不利的。
考核知识点: O2Hb结合的特征
附1.1.20(考核知识点解释):
Hb与O2结合的特征:(1)迅速而可逆,结合和解离不需要酶的催化,但可受PO2影响(2)是氧合而非氧化,(3)氧解离曲线呈S形。
 
考核知识点: 中枢化学感受器
附1.1.21(考核知识点解释):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性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的,而不是CO2,但血液中的CO2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使化学感受器周围细胞外液中的H+浓度升高,从而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进而影响呼吸中枢的活动,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由于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与水的水合反应很慢,所以对CO2的通气反应有一定的时间延迟。另一方面,血液中的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血液pH的变化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较弱也较缓慢。与外周化学感受器不同,中枢化学感受器不感受低氧刺激,但对H+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高,反应潜伏期较长。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功能可能是通过影响肺通气来调节脑脊液的H+浓度,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稳定的pH环境,而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则主要是在机体缺氧时驱动呼吸运动,以改善缺氧状态。
 
考核知识点: 胰蛋白酶
附1.1.22(考核知识点解释):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激酶是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特异性酶,可是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已被激活的胰蛋白酶也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形成正反馈。糜蛋白酶原主要在胰蛋白酶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
 
考核知识点:胰液分泌的调节
附1.1.23(考核知识点解释):
生理学家王志均教授等曾在具有移植胰狗身上观察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结果表明,盐酸是最强的刺激因素,其次为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酸钠,糖类几乎刺激作用。
考核知识点: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
附1.1.24(考核知识点解释):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过程相似,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转运,能量来自钠泵。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膜中存在特异的转运体,能选择性地将葡萄糖(氨基酸)通过黏膜细胞刷状缘从肠腔转运入细胞内,依Na+浓度梯度,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考核知识点: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附1.1.25(考核知识点解释):
肾单位按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两类。肾小体位于外皮质层和中皮质层的肾单位称为皮质肾单位,约占肾单位总数的80%~90%。这类肾单位的肾小体相对较小,髓袢较短,只达外髓质层,有的甚至不到髓质,其入球小动脉的口径比出球小动脉的大,二者的比例约为2:1,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肾小管的外面,有利于肾小管的吸收。近髓肾单位的肾小体位于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其特点是肾小球较大,髓袢长,可深入到内髓质层,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口径无明显差异,但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两种小血管,一种为网状小血管,缠绕于邻近的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周围,另一种是细而长的U型直小血管。网状血管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直小血管在维持髓质高渗中起重要作用。在人类,近髓肾单位约占全部肾单位的10%~15%
 
考核知识点: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附1.1.26(考核知识点解释):
与体循环毛细血管床生成组织液的情况类似,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超滤的动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肾小球内超滤液的胶体渗透压,而超滤的阻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的静水压。所以,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的超滤液不含蛋白质,故胶体渗透压接近于0,故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考核知识点: 醛固酮的作用
附1.1.27(考核知识点解释):
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区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机制如下图所示:

扫描二维码获取答案

热门文章

  • 东师社会保障制度18秋在线作业3答案

  • 社会保障制度18秋在线作业3-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7 分) 1.下列属于福利国家的是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2.国际劳工组
  • 19春北理工《操作系统》在线作业[答案]

  • 北理工《操作系统》在线作业-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在下列文件的物理结构中,不利于文件长度动态增长的是( )

猜你喜欢

  • 北语17秋《会计信息系统》作业4答案

  • 17秋《会计信息系统》作业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9 道试题,共 36 分) 1. ()单把某一项资金拿出来,方便管理和使用。 A. 基本存款账户 B.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