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奥鹏远程教育 日期: 作者:奥鹏作业辅导
可做全部院校网课作业、课程代看、网考、论文辅导!答案请加微信:xx99ttt 或QQ:1514133056
南开19秋《旅游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答案
《旅游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旅游学概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
第一章 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十九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
第二节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兴起
第二章 认识旅游活动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界定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第三节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第四节 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指标
第三章 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的界定
第二节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因素
第三节 旅游者的类别
第四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五章 旅游业
第一节 旅游业概述
第二节 旅游业的产品
第六章 旅游业中的主要经营部门
第一节 旅行社业
第二节 饭店与住宿业
第三节 旅游交通
第四节 旅游景区(点)
第七章 政府调控与旅游组织
第一节 政府对旅游发展的干预
第二节 国家旅游组织
第三节 我国的旅游组织
第四节 国际旅游组织
第八章 旅游市场
第一节 旅游市场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市场细分
第三节 全球国际旅游市场状况
第四节 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
第九章 旅游的影响
第一节 旅游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第三节 旅游的环境影响
第四节 可持续旅游发展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
(一)、选择部分
★考核知识点: 人类旅行需要的出现和旅行活动的历史发展
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随着产品交换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之际,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由此产生。
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类最初的主动旅行外出,不是出于消遣性动机,而是出于现实的商贸目的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正如世界旅游组织在其研究报告中曾指出“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辟了旅行的通路”。
★考核知识点: 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产业革命对旅游活动发展所产生的推动性影响包括:
(1)生活环境的变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2)工作性质的变化;(3)阶级关系的变化(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扩大了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4)运输条件的变化(蒸汽火车和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交通条件)。
★考核知识点: 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附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托马斯·库克的主要贡献包括:
(1)1841年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大型团体旅游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2)1845年组织的团体消遣旅游活动从考察线路、组织产品、宣传推广、销售组团、提供陪同和导游服务方面,开创了后来旅行社组团业务的基本模式;(3)1855年组织的前往法国的多日往返团体包价旅游活动,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4)推出了代金券,是旅行支票的雏形;(5)1872年组织了世界上首例环球旅游团。
★考核知识点: 现代旅游的兴起
附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旅游研究中,现代旅游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考核知识点: 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附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活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旅行和逗留的合成性;(2)异地性;(3)暂时性;(4)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
旅游活动是人们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的旅行和访问活动。“惯常环境”这一术语的使用,其目的地就在于排除人们在自己惯常居住地范围之内开展的日常生活旅行活动,排除人们经常性通勤活动以及排除所有其他具有常规性特点的日常旅行活动。
所谓暂时性,按照国际上对入境旅游者的统计口径,指外来旅游者在旅游接待国的连续停留时间不得达到或超过一年。
★考核知识点: 旅游活动的要素
附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旅游活动体系的构成要素中,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指满足主体来访目的的旅游资源或旅游对象;旅游活动的中介体是指帮助主体完成其旅游经历,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
★考核知识点: 旅游活动的类型
附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活动可按照多种标准进行类型划分。常用的依据或标准主要包括:(1)按照旅游活动开展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可分为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等;(2)按照出游目的可分为消遣性旅游、事务性旅游等;(3)按照旅游活动形式可分为团体旅游、散客旅游;(4)按照旅行方式可分为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等。
★考核知识点: 国际旅游活动与国内旅游活动的差别
附1.1.9(考核知识点解释)
是否跨越国界是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差别,除此之外,还存在便利程度、经济影响等方面的差别。
★考核知识点: 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附1.1.10(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于旅游目的地以及该地的旅游企业来说,“季节性”实质上意味着需求波动。有些旅游目的地,特别是那些单纯依赖自然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很严重,为了避免过重亏损,很多旅游企业都是季节性经营,从而造成设施的闲置、从业人员的季节性失业,并因此带来很多其他方面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考核知识点: 旅游活动状况的基本测量指标
附1.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衡量一个目的地旅游发展状况的最常用指标有: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旅游者停留天数。
★考核知识点: 联合国罗马会议对旅游者的界定
附1.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联合国于1963年在罗马召开了一次国际旅游会议,对入境来访的国际旅游者的统计范围做了规范,在我国旅游学界习称有关旅游者的“罗马会议定义”。
该定义内容的基本特点是:(1)将所有纳入旅游统计的入境来访人员,统一称之为“游客”;(2)在统计工作中,以是否在到访国家停留过夜为区分标准,将来访游客细分为两类:一类为停留过夜的“旅游者”,一类为不做过夜停留的“一日游游客”;(3)根据入境来访者的惯常居住地,而非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统计的游客;(4)根据所规定的访问目的界定入境来访者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统计的游客。
在对旅游者进行技术性界定时,所使用的技术性标准通常都涉及离开惯常居住地、访问目的和停留时间这三大方面。
★考核知识点: 我国的入境旅游统计口径
附1.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规定,凡属应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入境来访人员通称为入境游客。并规定,入境游客是指那些出于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交流活动等原因或目的,离开其惯常居住国(或惯常居住地区)来我国大陆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来访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境外来访者。
★考核知识点: 我国国内旅游统计中的有关界定
附1.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我国的国内旅游统计中,对纳入国内旅游统计范围的人员统称为“国内游客”,并规定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去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并在到访之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考核知识点: 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
附1.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的需要多种多样,由此导致的旅游动机也多种多样。美国著名旅游学者麦金托什将旅游动机划分为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以及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四种类型。其中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主要涉及追求个人成就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属于这类动机的旅游活动包含外出洽谈商务、出席会议、考察研究、追求业余爱好以及外出修学,等等。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影响因素
附1.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帕洛格将旅游消费者所属的心理类型分为依赖型、近依赖型、中间型、近冒险型、冒险型几类。属于冒险型的人所共有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思想上天性好奇、喜欢探索、充满自信、喜欢挑战;行为上喜新奇、好冒险、活动量大、不愿随大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因此,这类旅游消费者在外出旅游时,偏好那些环境独特、尚未充分开发、依然保持原始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不愿意随大流去那些旅游热点。对于一个新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来说,最初所能吸引来访的游客主要是那些属于冒险型心理类型的旅游消费者。
★考核知识点: 闲暇时间
附1.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闲暇时间是指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必须占用的时间以外,可由个人任意支配,用于开展消遣娱乐以及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活动的自由时间。因此,闲暇时间不等同于非工作时间,也并非仅是用于娱乐的时间。
★考核知识点: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和主观因素
附1.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人旅游需求的产生和实现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其中客观条件是需要具备足够的支付能力和足够的闲暇时间,主观条件是必须要有外出旅游的动机。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同时具备这三项基本条件,则注定不会成为现实的旅游者。
★考核知识点: 基于访问目的的旅游者类别划分
附1.1.19(考核知识点解释)
依据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可将其划分为消遣型旅游者、因公差旅型旅游者和因私事务型旅游者三种基本类型。
消遣型旅游者通常具有如下特点:人数多,比重大;出游活动的季节性强;拥有较大程度的选择自由;对价格敏感。
因公差旅型旅游者具有如下特点:出游频率高,因此对于航空公司等旅游企业而言,回头率高,市场规模大;出游活动无季节性;出行活动的自由度小;消费水平高;价格敏感度低等。
因私事务型旅游者往往兼有前两者旅游者的某些特点。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的定义
附1.1.20(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者之所以会选择去某地访问,是因为那里的某种活动环境对他们具有吸引力。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旅游者来访的各种客观事物,是旅游目的地能够拉动旅游者来访的吸引力本源。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附1.1.21(考核知识点解释)
随着时间的发展,任何围绕某一或某些吸引因素而形成的旅游景区/点所能吸引来访的游客人数都会出现由少渐多,继而又会逐渐减少的情况。这种生命周期演进的根本原因在于该资源及其所处接待环境的吸引力随着时间的发展出现了变化。
在生命周期的初创期和成长期,该旅游点由于适应当时游客的兴趣和需要,吸引力会逐渐加大。进入成熟期后,随着时间的发展,供需两方面都可能出现情况变化。供给方面,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会削弱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需求方面,可能会发生兴趣转移。所有这些情况的出现最终将会导致该景区景点吸引力的衰减。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
附1.1.22(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项旅游资源的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品质及其坐落地点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情况。自身品质是指该项旅游资源的自身特色与品位;坐落地点指该项旅游资源的地理区位,它意味着该项旅游资源距离主要客源市场的远近,意味着该项旅游资源所在地点的可进入性程度。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
附1.1.23(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旅游资源的价值越高,该地的旅游业也就越容易发展。而一项旅游资源的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品质及其坐落地点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情况。旅游资源的品质如果不为旅游消费者市场所了解,则无异于客观上不存在,因此所说的品质必须是已为人们所了解或感知的品质。
因此可以认为,决定某地旅游业成功发展的客观条件在于该地拥有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在于该地的地理区位或可进入性程度,在于主要客源地区居民对这些旅游资源的了解和感知。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原则
附1.1.24(考核知识点解释)
(1)根本性原则:消费者导向和资源基础型开发结合,对于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可实行游客导向的开发原则,而对于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则有必要实行资源基础型的开发原则。
(2)除上面根本性原则之外,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工作还应注意遵循:突出独特性原则;力求经济的原则;注意环境保护的原则。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附1.1.25(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可分为自然作用和人为作用两大类。其中,人为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的某些不当行为在客观上导致的破坏性后果。这类原因主要包括: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当地居民的不当行为和旅游业者的不当行为。缺乏规划有可能会导致旅游资源遭受破坏,但不属于直接的人为原因。
★考核知识点: 旅游业的界定依据
附1.1.26(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业是以旅游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旅游业是一项客观存在的产业。与传统的产业界定相比,对旅游业的界定有以下明显不同之处:(1)是一个需求取向而非供给取向的定义;(2)所使用的界定标准是基于共同的服务对象,而非基于相同的业务或产品;(3)旅游业是一个由多种行业基于共同的服务对象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考核知识点: 旅游业的构成
附1.1.27考核知识点解释)
直接旅游企业是指大部分营业收入来自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业务的那些旅游企业,没有旅游者的存在便将无法生存的企业。这类旅游企业的典型代表是旅行社、航空公司和饭店。
间接旅游企业是指来自于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营业收入在其营业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因而旅游者的存在与否并不危及其生存的企业。通常,餐馆、出租汽车公司、市区景点、娱乐企业都属此类。
★考核知识点: 旅游业的性质
附1.1.28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国家经济。旅游业的细胞是旅游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并需要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由这些基本细胞集合而成的旅游业也是以营利为目的,也需要进行经济核算。在我国,旅游业被明确地列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都说明,旅游业的根本性质在于它是一项经济性产业。
★考核知识点: 旅游业的特点
附1.1.29(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业的特点主要包括:综合性产业;服务性产业;政治/政策性强的产业;脆弱性产业。
旅游者出游经历的实现需要由多种不同的旅游企业分别为其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这一共同的业务纽带将这些企业联系到了一起,从而使旅游业具有了综合性的特点。
旅游企业所有权的分散性以及各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各行其是的自由性,使它们之间不存在自动的协调。而另一方面,相关旅游企业之间的协调又是旅游消费者满意的实现所必需。这意味着促成这一协调的实现将成为旅游目的地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
★考核知识点: 包价旅游
附1.1.30(考核知识点解释)
包价旅游是指旅行社经过事先计划、组织和编排旅游全程的活动项目,向旅游消费者推出的包揽全程服务工作的一种旅游产品,以总价格的形式一次性地收取费用。
团体包价旅游之所以能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从需求方面看,主要是由于参加团体包价旅游省心省力、安全感强、省钱。从供给方面看,团体包价旅游业务的主要优点在于有利于实行批量生产,从而有利于节约成本和扩大经营。
★考核知识点: 饭店的等级评定
附1.1.31(考核知识点解释)
饭店等级评定工作的原则一般包括:(1)参评饭店须有一年以上的营业史;(2)饭店等级的高低通常不受规模大小的限制;(3)获评等级并非永久不变。
★考核知识点: 主要的旅行方式
附1.1.32(考核知识点解释)
铁路客运的优点主要表现在:运力大;票价低;安全性高;不会受到交通堵塞问题的干扰;车内活动自由;人均能耗低,污染小,环保性强。
★考核知识点: 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
附1.1.33(考核知识点解释)
影响人们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旅行目的,运输价格,旅行距离,旅行偏好和经验,以及天气、旅伴、目的地的地理位置等其他因素。
★考核知识点: 认识旅游景点
附1.1.34(考核知识点解释)
规范概念上的旅游景点是指专供来访公众参观、游乐或增长知识,而设立和管理的长久性消遣活动场所。作为规范意义上的旅游景点需有几个方面的特点:(1)专用性;(2)长久性;(3)可控性。
★考核知识点: 政府对旅游发展行使调控的手段
附1.1.35(考核知识点解释)
政府对旅游发展进行干预的常用手段有两类:一类用于影响和控制旅游需求,一类用于影响和调控旅游供给。
旅游目的地政府在影响和控制来访旅游需求方面的常用手段包括:对外传播和促销宣传;控制游客来访量;影响价格;提供信息。
在影响和调控旅游供给方面的常用手段包括:控制土地的用途;行使建筑物管制;行使市场管制;实行特别征税;实行投资鼓励政策。
★考核知识点: 旅游市场细分的基本方法
附1.1.36(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市场细分是依据旅游消费者的某一或某些特点,将整体旅游市场划分为不同细分市场的工作过程。
比较常用的依据包括:(1)旅游者来自的地理区域;(2)旅游消费者的某些特征,包括来访游客的人口学特征、游客来访目的、游客来访的旅行方式、来访游客的活动形式、来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
★考核知识点: 国际旅游客流的地理分布格局
附1.1.37(考核知识点解释)
进入21世纪后,全世界国际旅游客流分布位于前三位的一直是欧洲、亚太、美洲。
★考核知识点: 旅游的经济影响
附1.1.38(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接待国际入境旅游也是一种出口,通常称之为旅游出口。旅游出口是一种无形贸易,需要旅游者前来旅游产品的生产地点进行消费,所以可以省掉商品外贸出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运输费用、仓储费用、保险费用、有关税项开支、与进出口业务有关的各种繁杂手续,也不存在商品出口运销过程中会发生的损耗问题。
(二)、判断部分
★考核知识点: 旅游活动的特点
附1.2.1(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活动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生活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开展的旅行和逗留访问活动。旅游活动的异地性不是一定要跨越国境。
★考核知识点: 旅游活动的要素
附1.2.2(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旅游活动体系的构成要素中,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指满足主体来访目的的旅游资源或旅游对象;旅游活动的中介体是指帮助主体完成其旅游经历,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
★考核知识点: 观光、旅行与旅游的异同
附1.2.3(考核知识点解释)
“观光”一词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游”;另外,观光仅为消遣型旅游活动中的一种。
旅行泛指一切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过程,无论出行目的如何,也不管是否返回惯常居住地或最初出发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所有外出旅游的人必定都是旅行者,而所有的旅行者不一定都是旅游者。另一方面,在专业的旅游研究中,旅游活动所涉及的全部内容中,“行”也指旅行,这一语境下的“旅行”只是全部旅游活动内容构成中的要素之一,其词义又会窄于“旅游”。
在规范严谨的旅游研究中,不宜将“观光”、“旅行”和“旅游”等概念随意替换使用。
★考核知识点: 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
附1.2.4(考核知识点解释)
世界旅游组织建议,“那些并不属于所在国居民的长驻外国人在该国境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属于国内旅游”。这里所称“长驻”,是指这些外国人在该国的连续驻留时间已长达一年或以上。
★考核知识点: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附1.2.5(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旅游是指有些国家对于那些低收入的贫困家庭,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雇主或工会等提供资助或补助的办法,使他们能够实现外出旅游度假。因此,社会旅游有时也称作“社会补贴性旅游”。
★考核知识点: 罗马会议对入境旅游者的界定
附1.2.6(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是否在所到访的目的国停留过夜,罗马会议提出将游客划分为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
★考核知识点: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附1.2.7(考核知识点解释)
拥有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入是一个人或家庭能够实现旅游需求的首要物质条件。收入水平意味着支付能力。可随意支配收入的水平决定着个人或家庭的旅游支付能力。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的分类
附1.2.8(考核知识点解释)
基于旅游资源事物的基本属性,可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和以社会旅游资源为代表的其他类旅游资源。
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又可分为:气候条件;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天然疗养条件。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历史文物古迹;民族文化及其表现场所;文体盛事;现代人造旅游景点。社会旅游资源包括经济建设成就,科技发展成就,社会发展成就和社会好客精神。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原则
附1.2.9(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于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可实行游客导向的开发原则,而对于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则有必要实行资源基础型的开发原则。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必要性
附1.2.10(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借以吸引旅游者来访的基础条件。
对于潜在的旅游资源,进行必要的开发和建设才能使其转化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对于现实的旅游资源,为了巩固、改善和提高其吸引力,有必要根据其自身及市场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再生性开发,因为任何围绕某一或某些吸引因素所形成的旅游景区/点都有其生命周期。
★考核知识点: 旅游业的界定依据
附1.2.11(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传统的经济学意义上,一个产业是由同类企业集合而成,界定一个产业的标准是各相关企业的主营业务相同或主要产品相同。而旅游业不同于传统的标准产业,各类旅游企业的主要业务或产品有所不同,但是其顾客都是旅游者,都是通过各自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去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要。旅游业的界定标准是基于相同的服务对象,而非基于相同的业务或产品。
★考核知识点: 旅游产品的特点
附1.2.12(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产品的一般性特点:(1)无形性;(2)不可转移性,包括空间上不可转移和所有权的不可转移;(3)不可储存性;(4)生产、消费的同步性.
旅游产品的独具性特点是其综合性。
★考核知识点: 认识旅游景点
附1.2.13(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景点的接待对象不仅是来自他乡的游客,还包括大量的当地居民。规范概念上的旅游景点是指专供来访公众参观、游乐或增长知识,而设立和管理的长久性消遣活动场所。作为规范意义上的旅游景点需有几个方面的特点:(1)专用性;(2)长久性;(3)可控性。
★考核知识点: 旅游的经济影响
附1.2.14(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接待国际/入境旅游实际上也是一种出口,通常称之为“旅游出口”。在旅游出口中,旅游接待国所出口的是旅游产品,旅游者的流向与出口产品的付款流向完全相同。
★考核知识点: 正确认识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附1.2.15(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具有潜在影响,但他们能否在当地形成社会问题是有条件的。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和游客密度的增加,带给当地社会的消极影响的程度也会随之增加。这一程度一旦超越了当地社会的承载能力,便会演变成为显性的现实问题。
南开19秋《旅游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多选题
二、主观部分:(一)、名词解释
★考核知识点:旅游活动的界定
附2.1.1:(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生活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开展的旅行和逗留访问活动。旅游活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
★考核知识点:旅游的定义
附2.1.2:(考核知识点解释)
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原因,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开展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考核知识点:大众旅游
附2.1.3:(考核知识点解释)
大众旅游首先指的是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的参加者的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另一层含义是大众型旅游,即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而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报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
★考核知识点:社会旅游
附2.1.4:(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旅游是指有些国家对于那些低收入的贫困家庭,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雇主或工会等提供资助或补助的办法,使他们能够实现外出旅游度假的愿望,也称社会补贴性旅游。
★考核知识点:旅游收入
附2.1.5:(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收入通常是指在某一给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实现的直接收入。旅游收入通常细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两类。
★考核知识点:国际旅游支出
附2.1.6:(考核知识点解释)
国际旅游支出通常是在给定时期内(通常以年度计算),一个国家居民出境旅游期间在国外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开支总额。一个国家的国际旅游支出中一般不包括国际间往返交通的消费开支。
★考核知识点:罗马会议对旅游者的界定
附2.1.7:(考核知识点解释)
罗马会议提出,旅游者是到某一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停留24小时的游客。游客是指除了移民和就业目的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其访问目的可以是消遣或事务。
★考核知识点:可自由(随意)支配收入
附2.1.8:(考核知识点解释)
可自由(随意)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是可供人们随意地选择其用途,因而也是家庭收入中真正可用于旅游消费的收入部分。
★考核知识点:闲暇时间的概念
附2.1.9:(考核知识点解释)
闲暇时间是指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必须占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任意支配、用于开展消遣娱乐以及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活动的自由时间。
★考核知识点:旅游动机
附2.1.10:(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动机就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意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或者是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的心理动因。旅游动机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的主观因素。
★考核知识点:旅游资源的定义
附2.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它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拉动旅游者来访的吸引力本源;表现这一吸引力的核心因素是旅游目的地某一或某些具体事物,但该事物吸引力的真正发挥,与以它为核心所形成的活动环境有关;某一事物作为旅游资源的地位并不是永恒的。
★考核知识点:可进入性的概念
附2.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可进入性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特别是同主要客源市场所在地)之间,以及该地内部交通条件的通畅和便利程度。解决和改善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是旅游开发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考核知识点: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上层设施
附2.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但也必须向旅游者提供或者旅游者也必须依赖的设施,包括一般的公用事业设施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设施或条件。
旅游上层设施是指那些虽然也可供当地居民使用,但主要是供外来旅游者使用的旅游服务设施。
★考核知识点:旅游业的界定
附2.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业是以旅游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考核知识点:包价旅游的概念
附2.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包价旅游是指旅行社经过事先计划、组织和编排旅游全程的活动项目,向旅游消费者大众推出的包揽全程服务工作的一种旅游产品。一般规定全程活动的日程、目的地、行、宿、食、游的具体地点和服务等级,并以总价格的形式一次性地收取费用。包价旅游也是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种方式。
★考核知识点:整体旅游产品的定义
附2.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整体旅游产品是以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期间的访问活动为核心,构成一次完整旅游经历的各种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的集成或总和。在旅游者看来,整体旅游产品是通过支付其价格而获得的一次完整旅游经历或体验。
★考核知识点:旅游市场的概念
附2.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市场通常是用于指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即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消费者市场。
★考核知识点:旅游市场细分的概念
附2.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市场细分是指依据旅游消费者的某一或某些特点,将整体旅游市场划分为或分解为不同细分市场的工作过程。
★考核知识点:旅游承载力的概念
附2.1.19:(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承载力是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的环境质量和来访游客的旅游经历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程度的下降这一前提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接纳的最大游客活动量或所能接纳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
(二)、简答
★考核知识点:19世纪之前旅行发展的特点
附2.2.1:(考核知识点解释)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2)虽然旅行活动的规模和类型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但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3)这一时期虽然也存在消遣性的旅行活动,且其规模和类型也时有扩大,但参加者多限于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消遣旅行活动并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
★考核知识点: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附2.2.2:(考核知识点解释)
(1)生活环境的变化,促使人们产生了适时返回大自然的追求;(2)工作性质的变化,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3)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增加;(4)运输条件的变化,是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考核知识点:“二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附2.2.3:(考核知识点解释)
推动性因素包括:(1)世界人口的增加;(2)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出现;(5)城市化进程的加快;(6)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旅游目的地方面的拉动性因素包括:(1)目的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所采取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2)目的地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接待设施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投入;(3)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和推广。
★考核知识点:国内旅游活动与国际旅游活动的差别
附2.2.4:(考核知识点解释)
(1)两者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活动的开展是否跨越国界;(2)便利程度不同,国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比较容易;(3)经济影响不同,国内旅游消费所带来的只是财富在国内不同地区间的重新分配;而国际旅游会直接造成财富在不同国家间的转移,对旅游接待国来说,能直接带来本国财富总量的增加。
★考核知识点:旅游活动季节性的成因
附2.2.5:(考核知识点解释)
(1)旅游目的地方面:气候条件,影响该地旅游吸引力出现季节性的变化,特别是在该地借以吸引游客来访的主要旅游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为该地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所左右的情况下,这种影响尤为突出;(2)旅游客源地方面:人们的出游目的,人们带薪假期的放假时间,人们在选择出游时间方面的传统习惯。
★考核知识点: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
附2.2.6:(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学者麦金托什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身体方面的动机;(2)文化方面的动机;(3)人际方面的动机;(4)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旅游动机类型即(5)购物动机。
★考核知识点:消遣型旅游者和因公差旅型旅游者的特点
附2.2.7:(考核知识点解释)
消遣型旅游者通常具有如下特点:人数多,比重大;出游活动的季节性强;拥有较大程度的选择自由;对价格敏感。
因公差旅型旅游者具有如下特点:出游频率高,因此对于航空公司等旅游企业而言,回头率高,市场规模大;出游活动无季节性;出行活动的自由度小;消费水平高;价格敏感度低等。
★考核知识点: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附2.2.8:(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一个旅游目的地而言,开发旅游资源,实际上指的是通过策划、设计和建设活动的开展,将有关旅游资源所在地建设或改造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从而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能够得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实际所涉及的是该地旅游供给条件的开发,其基本内容包括:
(1)解决和改善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2)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3)建设和完善旅游上层设施;(4)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5)培训能够胜任专业水平的旅游服务工作人员。
★考核知识点:饭店连锁集团的经营优势
附2.2.9:(考核知识点解释)
饭店连锁集团的经营优势集中到一点就是集团化经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主要包括:(1)资本优势;(2)技术经济优势;(3)市场营销优势;(4)集中采购优势;(5)管理效率方面的优势;(6)分散风险的优势。
★考核知识点: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
附2.2.10:(考核知识点解释)
(1)旅行目的;(2)运输价格;(3)旅行距离;(4)旅行经验和偏好;(5)天气、旅伴、目的地地理位置特点等其他因素。
所有这些因素在决定人们对旅行方式的选择时,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起作用。
★考核知识点:旅游市场细分的意义
附2.2.11:(考核知识点解释)
(1)有助于选择和确定理想的目标客源市场;(2)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3)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
★考核知识点:旅游客流规律与发展趋势
附2.2.12:(考核知识点解释)
规律:(1)人们外出旅游地域范围的发展总是由近及远;(2)旅游客流主要源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趋势:(1)超大型城市往往会形成重要的旅游中心;(2)亚太地区在全球旅游业中的地位持续提升;(3)全球远程国际旅游的增长速度将会继续高于区内国际旅游。
★考核知识点: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基本特点
附2.2.13:(考核知识点解释)
(1)市场规模大,发展潜力足;(2)短程比重大;(3)散客比重大;(4)消费总额增长速度快,但人均消费水平仍较低。
★考核知识点:旅游的经济影响
附2.2.14:(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正面作用:(1)有助于增加外汇收入;(2)有助于拉动内需;(3)有助于增大目的地经济总量;(4)有助于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5)有助于增加政府税收;(6)有助于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7)有助于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
负面影响:(1)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2)有可能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3)过重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考核知识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附2.2.15:(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方面的影响:(1)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2)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保护;(3)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的改善;(4)有助于推动科技的交流和发展;(5)有助于增进国际间了解和促进世界和平。
消极方面的影响:(1)不良的“示范效应”;(2)干扰东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3)当地文化的过度商品化。
★考核知识点:可持续旅游的内容
附2.2.16:(考核知识点解释)
(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的理解,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社会的生活质量;(4)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可行的环境质量。
(三)、论述
★考核知识点: 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附2.3.1(P23-26页相关内容抄录)
(1)1841年7月,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一次从英国莱斯特前往拉夫堡的团体旅游活动,被视作近代旅游业的开端。这次团体旅游活动具有以下特点:公众性、规模大、全程陪同。
(2)1845年夏,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一次商业性目的的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这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商业性目的,长途过夜,线路勘察,编写旅游指南,提供导游服务。这次活动被认为是“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业务的实际开端,从考察线路、组织产品、宣传推广、销售组团,直至提供陪同和导游服务,都创了行业之先并开创了后来旅行社组团业务的基本模式。
(3)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前往法国巴黎的团体旅游活动,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
(4)推出了一种代金券,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旅行支票。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
托马斯库克的名字几乎成了旅游的代名词。总之,托马斯库克在组织团体旅游方面的成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旅游服务的需求已经形成规模足够大的市场,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考核知识点: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附2.3.2(P54-67页相关内容抄录)
(1)普及性。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大众旅游、奖励旅游和社会旅游的兴起方面。其中,大众旅游一方面是指旅游活动参加者的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另一方面是指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成为重要的旅游活动开展形式。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还表现在,旅游度假不仅已成为一种流行的休闲方式,而且还越来越多地为公司、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用作激励员工的手段。对于没有经济能力外出旅游的低收入家庭,有些国家采用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会等提供补助或资助的办法,使他们能够实现外出旅游的愿望。这种社会补贴性旅游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旅游度假已成为现代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2)成长性。主要表现为增长趋势的持续性。虽然少数个别年份因某种突发因素的影响,全球国际旅游人次偶有波动,但总的发展趋势是持续增长。
(3)地理集中性。旅游活动的开展往往都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某些国家,甚至相对集中于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区域乃至某些景点。
(4)季节性。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时间分布上往往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游客来访量的季节性波动既有该地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客源地方面的原因。
★考核知识点: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
附2.3.3(P87-106页相关内容抄录)
个人旅游需求的产生和实现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其中的客观条件包括足够的支付能力和足够的闲暇时间,主观条件是必须要有外出旅游的动机。
(1)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和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剩余的收入部分,它影响着一个人能否成为现实的旅游者,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影响着旅游者在外旅游期间的消费构成,甚至还影响到旅游者对出游目的地以及旅行方式的选择。
(2)足够的闲暇时间,是可由个人任意支配、用于开展消遣娱乐以及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人和其他活动的自由时间。它是个人旅游需求得以产生和实现的必要条件。
(3)其他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身体能力状况,所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
(4)主观因素是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的心理动因。动机是需要的反映。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较高层次的需要可在不同程度上用来解释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大量的经验研究都显示,人们外出旅游动机的产生主要与探新猎奇的需要、解脱压力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以及挑战自我和受人承认的需要有关。
在上述全部因素中,客观因素是实现旅游需求的支持条件,主观因素是参加旅游活动的根本动因。全面认识这些因素,对于旅游业经营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于旅游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考核知识点: 基于访问目的的旅游者类别划分
附2.3.4(P110-113页相关内容抄录)
根据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可将旅游活动划分为消遣型旅游者、因公差旅型旅游者和因私事务型旅游者三大类。
(1)消遣型旅游者的主要特点有:人数多,比重大;出游活动的季节性强;在对旅游目的地、旅行方式以及出游时间的选择方面,拥有较大程度的选择自由;对价格敏感。
(2)因公差旅型旅游者的主要特点有:出游频率高;出游活动无季节性;出行活动的自由度小;消费水平高;价格敏感度低。
(3)因私事务型旅游者的主要特点:这类旅游者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往往同时兼有前两类旅游者的某些特点。如在出游时间上,这类人员外出旅行的季节性较小。但就其价格敏感度而言,他们与消遣型旅游者有共同之处。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附2.3.5(P131-132页相关内容抄录)
(1)“开发”通常是指人们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开发是手段,使旅游资源项目得到有效利用则是目的。
(2)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也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借以吸引旅游者来访的基础条件。就潜在的旅游资源而言,要使其转化成现实的旅游资源,必要的初始性开发和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3)即便是现实的旅游资源项目,也时有必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再生性开发。这种开发工作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巩固、改善和提高该旅游资源项目的吸引力。需要进行再生性开发的原因在于,作为目的地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任何旅游景区景点都有其生命周期,具体表现为随着时间的发展,该旅游景点能够吸引来访的游客人数将会出现由少渐多,继而又会逐渐减少的情况。生命周期阶段的演进原因在于该旅游资源及其所处接待环境的吸引力随着时间的发展出现了变化。因而,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者往往需要采取措施去延长其市场寿命或重振其生命活力。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根本性原则
附2.3.6(P138-139页相关内容抄录)
(1)在决定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方向时,需要将目标市场的需求与旅游资源的自身性质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由于不同的旅游者群会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在决定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时,都需要实行消费者导向。但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该项旅游资源的自身性质。
(2)对于不可再生的遗产类资源,开发时必须实行资源基础型的开发原则,在注重保护的前提下,实行根据供给去选择需求,而非由需求决定供给的开发原则。
(3)对于那些可再生性旅游资源项目,特别是那些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现代人造旅游资源项目,应实行完全的游客导向的开发原则。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附2.3.7(P135-138页相关内容抄录)
(1)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人们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致力从事的有关开拓和建设活动。
(2)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旅游资源开发实际上所涉及的是该地旅游供给条件的开发。
A. 解决和改善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
B. 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C. 建设和完善旅游上层设施;
D. 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
E. 培训能胜任专业水平旅游服务的工作人员。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
附2.3.8(P143-144页相关内容抄录)
(1)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旅游资源这一根本基础,但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也潜在着使之受到损害甚至损毁的风险。就旅游开发对自然原貌的改变而言,开发工作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破坏。
(2)但同时,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周密的规划和妥善的管理,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减至最小。
(3)不应将开发与保护两者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发展旅游业而不顾其他后果是错误的;一味地强调保护,过分坚持自然主义的观点也不足取。关键在于如何妥善地利用这些资源,使其能够为满足人类的需要服务。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保护的目的也是在于利用,因此二者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冲突。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的保护
附2.3.9(P144-146页相关内容抄录)
(1)为了有效地保护旅游资源,首先有必要认清致使旅游资源遭受损害和破坏的原因。这些原因通常可划分为自然作用和人为作用两大类。自然因素的作用中较为常见的情况有:重大天灾,风化作用和动物性原因。人为原因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指的是由于人类的某些不当行为在客观上导致的破坏性结果。较为常见的情况包括: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当地居民的不当行为,旅游业者的不当行为。
(2)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可分为被动式保护和主动式保护两种。对旅游资源实施保护的具体原则应当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手段,强化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3)针对自然作用的危害,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加以预防,应经常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治理。针对旅游者方面的原因,首先应加强该地的旅游规划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来访游客进入数量;对于重要的文物建筑等旅游吸引物,应架设隔离装置;对违反规定的参观者要予以制止,视情节轻重给与批评直至追究法律责任。针对当地居民和旅游业方面的原因,除应加强对保护旅游资源的宣传工作外,还应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予以约束。
(4)无论治理何种原因对旅游资源造成的危害,关键是要分派和落实有关保护工作的责任。
★考核知识点: 旅游产品的特点
附2.3.10(P164-166页相关内容抄录)
(1)无形性。旅游产品属于非物质的无形产品。该特点决定了旅游消费者在就某一旅游产品做出购买决策之前,难以对其品质进行查验,同时也决定了旅游营销者只能借助附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和录像资料等手段使这一无形产品有形化,以促使旅游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2)不可转移性。一是指旅游产品具有空间上不可转移的特点,旅游者只能前来旅游产品的生产地点进行消费,这使得交通运输成为完成旅游活动的重要手段。二是指借助提供旅游服务的相关设施设备的所有权不可转移,旅游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后,只是涉及有限使用权的交付。
(3)不可储存性。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后,旅游企业只是想买方交付该产品在规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对旅游供应商而言,届时未能售出的旅游产品无法积存起来留待日后继续出售。旅游产品的效用和价值不仅捆绑在空间上,也捆绑在时间上。这一特点决定了很多旅游企业有必要对产品实行差别定价,以及采用各种必要的营销手段去影响市场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设施设备的使用率。
(4)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这一特点决定了质量控制在旅游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
(5)综合性。整体旅游产品时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向其提供的各种接待条件和服务的综合。整体旅游产品的这一特点使其有别于其他服务行业的服务产品,决定了一个旅游目的地中各旅游行业应当同步发展和开展联合营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考核知识点: 认识旅游产品的质量
附2.3.11(P167-171页相关内容抄录)
高质量旅游服务的实现就是持之以恒地做到符合并满足外部标准,即顾客的预期,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到符合并满足内部标准,即该项服务工作规范要求。内部标准是优质服务的保障,外部标准是目的或结果。
旅游者在评价旅游服务产品的质量时,所使用的评价标准主要涉及旅游服务人员的殷勤程度、工作能力、善解人意。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要使员工有做好工作的愿望。这意味着旅游企业在招收新职工时注意他们的职业兴趣和事业心,同时要不断注意加强对现有职工的思想培训工作,培养和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愿望。
(2)要使员工有做好工作的本领。这意味着旅游企业要注意不断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和技术技能培训。
(3)要有做好服务工作的条件。意即提供服务所凭借的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必须经常保持完好的使用状态。
(4)要有严格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规定健全的服务规范、工作规章、检查及奖惩制度等。
★考核知识点: 我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国际市场竞争方面的问题
附2.3.12(P276-278页相关内容抄录)
(1)我国距离欧美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产生地相对遥远。这一不利之处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A.从欧美地区前来我国旅游的交通运输费用相对昂贵,容易使欧美地区居民的来华旅游需求受到限制;B.由于我国与欧美客源地之间距离较远,来华旅游需求很容易遭受经济危机和国际油价上涨的打击。
(2)在争取国际旅游客源方面,我国内地旅游业面临着周边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与我国有着惊人的共同性,但他们当中有不少在发展旅游业方面都比我国起步早,在经验积累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优势。
(3)我国各地在开发旅游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尚存在问题。我国一直以来都主要依赖接待被动式参观的团体观光旅游,这种产品类型的单一化已落后于国际旅游新潮的变化。此外,旅游设施不足或不便,清洁卫生条件差,旅行日程和交通安排变故多,接待散客旅游的条件不足等,都是我国的旅游产品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4)目的地营销和海外促销工作仍有待改进。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营销经费不足,营销工作的水准和促销技术尚需改进和提高。
★考核知识点: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附2.3.13(P307-312页相关内容抄录)
(1)积极方面的影响:A.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B.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C.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的改善;D.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E.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促进世界和平。
(2)消极方面的影响:A.不良的示范效应,具体表现在不良的社会现象增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崇洋媚外思想泛滥等方面。B.干扰东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从而可能造成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紧张。C.当地文化的过度商品化,主要表现在当地传统文化活动的商品化和当地传统手工艺品的商品化。
(3)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很多影响并非都是无条件存在或必然产生的。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一般应是就其潜在性或可能性而言。如果说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潜在影响是绝对的,那么它们能否在当地形成社会问题至少是有条件的。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和游客密度的增加,旅游带给当地社会的消极影响的程度便会成倍地增加,从而形成现实的社会问题。所以,根据当地的社会条件及管理能力制订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防止和控制旅游超负荷接待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需要得到外来文化的促进才能不断完善和前进。面对大规模旅游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反对发展旅游,因为旅游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毕竟有众多的积极作用,并且很多消极问题的产生未必是发展旅游的必然结果。认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目的是要在澄清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发展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抑制其消极影响。
★考核知识点: 过重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附2.3.14(P297页相关内容抄录)
(1)旅游需求具有波动性。如果一个国家将旅游业作为其经济的基础,那么到了市场需求的淡季,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闲置,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受挫和失业问题。
(2)来访旅游需求的产生及其规模取决于客源国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以及有关外出旅游的社会潮流。这一切都非旅游接待国所能控制。一旦这些方面出现不利变化,旅游接待国将很难保住自己所需的客源规模。
(3)从供给方面看,来访旅游需求还会受到旅游接待国中各种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一旦这些非率哟业所能控制的因素发生不利变化,也都会致使游客来访量大幅下滑,整个国家经济将因此严重受挫。
★考核知识点: 可持续旅游发展
附2.3.15(P318-321页相关内容抄录)
(1)可持续旅游发展,就是当代人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要确保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他们的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基于这一长远观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直接目标就是实现保证游客经历质量与维护旅游环境质量这两者的兼顾。
(2)在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方面,对于旅游目的地管理者而言,核心关键在于了解该地的旅游承载力,并据此行使有效的管理。
(3)旅游承载力指的是在不至于导致该地的环境质量和来访游客的旅游经历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程度的下降这一前提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接纳的最大游客活动量。旅游承载力决定着一个目的地旅游发展的规模极限。游客来访量一旦超越了该地的旅游承载力,便很容易使原本处于潜在状态的负面影响转化为显性的严重问题。
(4)在其它条件给定情况下,致使旅游的潜在消极影响转化为显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该旅游目的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目的地管理者应依据该地的承载力制订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对已经开始出现的负面问题进行控制。
(5)用于预防和控制负面影响扩大化的措施主要有:A.端正认识;B.加强旅游规划,防止超负荷开发;C.健全法制,强化管理;D.加强宣传教育,倡导旅游伦理。
南开19秋《旅游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历年真题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