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22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平时作业1[正确正确答案]单选题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平时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38 道试题,共 76 分)
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
A.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正确选项:--------
2.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强船利炮”的欺凌不断加强,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形式日益严峻,中国“睡狮”在西方列强的隆隆炮声中逐渐苏醒,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的重大事件是( )
正确选项:--------
A.日本全面侵略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法战争
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龚自珍
D.洪仁玕
正确选项:--------
4.1895年,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救亡”口号的是( )
A.严复
B.孙中山
C.梁启超
D.康有为
正确选项:--------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 )
A.《海国图志》
B.《救亡决论》
C.《天朝天田制度》
D.《资政新篇》
6.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封建统治
C.对抗顽固派
D.迎合帝国主义
7.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长沙战役
D.南京定都
8.最早对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作出完整表述的人是( )
A.冯桂芬
B.马建忠
C.王韬
D.郑观应
9.近代中国一些爱国人士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过努力,但这些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给濒临危亡的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 )
A.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B.中国已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中
C.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D.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过时
正确选项:--------
10.1894年11月,侵华日军在甲午战争中制造了在4天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2万余人的( )
A.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B.海兰泡惨案
C.旅顺惨案
D.济南惨案
正确选项:--------
11.“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不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屋,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告诫我们应( )
正确选项:--------
A.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保护环境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12.组织编写成《四洲志》的是:( )
A.严复
B.林则徐
C.孙中山
D.康有为
13.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集中表现在( )
A.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
B.设立完全由外国人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
C.外国资本在中国近代工业中争夺垄断地位
D.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
14.下列太平天国的诸活动中,反映了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颁布《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正确选项:--------
15.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16.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是在( )
A.1890
B.1895
C.1898
D.1901
正确选项:--------
17.康有为讲到,“我请于京师开十二局,外省开民政局。于是流言纷纭,咸谓我尽废内阁六部及督抚、藩臬司道矣。……于是京朝震动,外省悚惊,谣谤不可听闻矣”。这一描述是变法过程中试图推进( )所遇到阻力
正确选项:--------
A.政治机构改革
B.经济机构改革
C.文教机构改革
D.军事体制改革
18.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
A.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C.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D.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正确选项:--------
19.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维新变法以救亡图存
正确选项:--------
20.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进行的是( )
正确选项:--------
A.军事侵略
B.政治控制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21.明确规定允许外国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