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奥鹏远程教育 日期: 作者:奥鹏作业辅导
南开19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复习资料答案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复习资料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
(一)单项选择题
★考核知识点: 什么是社会调查
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社会调查研究的是“真的问题”,即对于某种社会现象现在无解释,或者解释是不一致的,因而这是非个人的困惑,而是社会性的困惑。
★考核知识点: 社会调查类型
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按照社会调查的时点,量化调查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时点——横剖调查;多重时点——纵贯调查(趋势、追踪、同期群)。横剖调查是大多数社会调查采用的形式。
★考核知识点: 信度与效度的概念
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效度是指测量正确地测出对象的特征。因此,测量工具的精度高低是测量效度的内容。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1.1.4(考核知识点解释):问卷编制需避免的“硬错”之一是,带有暗示或倾向性。例如,“人们都认为你们厂的领导很好,您认为如何?”这样就对被访造成一种压力,应该为“你认为厂里的领导作风如何?”
★考核知识点: 随机的概念
附1.1.5(考核知识点解释):随机是指:总体中的每个单位具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而且每个单位的抽取都是独立的。
★考核知识点: 非随机抽样方法
附1.1.6(考核知识点解释):立意抽样:研究者确立一些主要的被访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等,有意识地寻找这些人进行调查。新闻记者在大街上栏人进行采访大多属于这种“立意抽样”。
★考核知识点: 随机抽样方法
附1.1.7(考核知识点解释):对于事前没有固定编号的,或者对于“流动性”的调查总体,常用系统抽样(也称为“等距抽样”、“机械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其效果与简单随机抽样相近,但操作容易很多。
★考核知识点: 随机抽样方法
附1.1.8(考核知识点解释):“群”是包括两个以上次级单位集合性团体,是与“层”相对应的抽样单位。从群的内部上看,次级单位之间是不同的即异质性的;从构成总体的群之间的关系上看,各群之间是相似性的即同质性的。这与“层”的性质完全相反,即“层”的内部是同质性的,各层之间是异质性的
★考核知识点: 量表制作
附1.1.9(考核知识点解释):总和量表(亦称总加量表、利克特 R.A.Likert 量表)在社会研究调查中,总和量表常用于测定人们的态度观念。
经过小范围的试用,采用计算各项目的分辨能力系数的方法,进一步筛选出合适的项目。项目分辨力计算的公式为:
各项目分辨力系数=整个测量中得分最高的25%在某题上的平均分 减去 得分最低的25%在该题上的平均分。
分辨力系数越趋近于零,说明这个项目(语句等)分辨力越低。
调查研究的前提是认为存在着并不清楚某社会态度或现象的差异,如果没有差异就不必调查了。因而,只有设定有分辨力的项目,才可能完成设定的调查研究目标。
★考核知识点: 量表应用
附1.1.10(考核知识点解释):增加了问卷的长度,从而增加了印制问卷的费用,增加了调查时间。
(二)多项选择题
★考核知识点: 社会研究原理
附1.2.1(考核知识点解释):社会调查创新性表现为:新的资料(来自于新时间、新地点的科学信息);新的方法(采用新方法对已有结论或者存在争论问题的研究);新的理论(提出具有经验检验依据的新解释)。
★考核知识点: 抽样方法
附1.2.2(考核知识点解释):总体数目大并且各元素已经有不重复的编号时,常用的是“随机数表法”。具体操作有以下四步:
第一,以总体规模决定选用几列随机数;
第二,随机决定开始的数字(起点:哪列与哪行);
第三,确定选择的顺序(如何换行列);
第四,开始抽样,重复的跳过,直到抽取出规定的样本数量。
★考核知识点: 抽样方法
附1.2.3(考核知识点解释):
抽样框不完备是一种“系统误差”,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有遗漏,即丢失了本该列入的目标总体单元。例如,在进行城市居民调查时往往会丢失一些集体户口的居民,如在校大学生群体。
二是有多出,即抽样框中包含了不该列入的目标总体单元。例如在根据地址进行居民调查时,将一些公司、机关单位的地址列入了抽样框。
三是有重复,即抽样框与目标总体存在着复合连接。例如,根据住址进行居民调查时,有的一个门牌号内居住两家或以上;也有的居民有几处住房。
因此,在组建抽样框时必须仔细检查有无“漏、多、重”的情况。
调查总体中所有元素无遗漏和不重复的清单(名单排列)。它是对调查总体的“操作化”,即,没有抽样框实际抽样就无法进行。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1.2.4(考核知识点解释):问卷编制中应该尽量采用高级别测量尺度,量表,即采用多个或一组指标测量某个变量,优点包括:1、分解复杂的概念,有可能使题目简单了;2、分各个维度进行回答,可降低回答难度;3、避免了遗漏重要问题或者方面;4、增加了维度,提高了信息与分析质量。
★考核知识点: 抽样方法
附1.2.5(考核知识点解释):“层”的内部是同质性的,各层之间是异质性的。
★考核知识点: 问卷设计与编制
附1.2.6(考核知识点解释):编制一个好“题目”有三个努力方向(原则):
第一,测量尺度级别尽可能高级;
第二,尽可能地采用直接测量的方式;
第三,把数据分类的标准尽可能地掌握在研究者自己手中。
★考核知识点: 效度与信度的概念
附1.2.7(考核知识点解释):效度是指测量正确地测出对象的特征,包括工具适宜性(如测量重量采用“称”,测量长度采用“尺”)和工具精确度(如家用“盒尺”与专业用“千分尺”之间具有精确度的差异)两个具体方面。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1.2.8(考核知识点解释):封闭式问题是指给定了备选答案的问题格式。上述选项均为给定备选答案的问题格式。一般有:单选、复选、排序、评定尺度、语义差异等几种形式。
1、单选题(是否选择、多选一)
是否选择题:如,同意与不同意,等;具有“强制性选择”的问题,一般用于态度测量。
在多个题目之间具有相互联系时,这种两选一题目可以减少回答难度加快调查速度,如多项目排序;是否选择题型也是构造“累计量表”的题型(参见教材73页上贝利生育量表)。
多项答案选一题:从多项答案中只选择最符合被访者情况的一项答案;相当于“最”、“第一”,用途广泛。
2、复选题(选择超过一个的答案;可限定选择数量也可不限)
注意:“其他”类别的选择人数不应该超过10%,统计时人数的影响。在SPSS统计中有专门的处理方法(multiple choice)。
3、排序题(要求被访者对选择的回答排出次序来)
对于全排序(对所有答案的重要性排序)要注意答案以3—7个为宜。
对于复选排序(对复选出的答案再排出重要性次序)要注意留出地方。
4、评定尺度题(包括语义差异题):要求被访者从给定的一个序列中选择出符合自己情况的位置。
例如: 同意 |1 2 3 4 5| 不同意
优 |1 2 3 4 5 6 7| 差
热情的 |1 2 3 4 5 6 7| 冷淡的
★考核知识点: 访问方法
附1.2.9(考核知识点解释):标准化访问是指,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测量工具(问卷)和程序而进行的访谈。实施原则:第一,完全按照题目提问;第二,适当的追问:与选项不符的回答;不精确的回答;不知道的回答;开放题。第三,完整记录回答情况:对开放题的回答应该逐字逐句记录并且用被放的原话原字;对事实性题应该记录一致的行为;对于选择题记录被访者的原始回答,如在单一选择题中回答了两个并且认为确实是这两个都是同等重要的。第四,保持中立立场。
★考核知识点: 问卷数据整理
附1.2.10(考核知识点解释):编码:对被访者的每个回答分配一个计算机软件
能够识别的代号。编码的一般原则首先是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其次是兼顾录入的方便性。
(三)判断题
★考核知识点: 调查程序
附1.3.1(考核知识点解释):前期探索研究内容:查文献、访专家、实地勘察;达到目的:明确目标和澄清概念。
★考核知识点: 调查程序
附1.3.2(考核知识点解释):前期探索研究内容:查文献、访专家、实地勘察;达到目的:明确目标和澄清概念。
★考核知识点: 抽样方法
附1.3.3(考核知识点解释):总体:一般称为“研究总体”,是指具有研究者
所考察特征的全体(全部元素的集合体)。调查总体:也称为“目标总体”,是指排除了研究总体中的一些特例后全部有可能被抽取到的元素的集合体。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1.3.4(考核知识点解释):题目目标与题目本身不同,前者是指信息类型或者目标,而后者指获此信息的手段或者形式。例如,当题目目标为“收入”时,则可以采用如定类尺度、定序尺度等不同的形式去测量收入。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1.3.5(考核知识点解释):操作化:即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经验变量、指标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论证说明指标选择的合理性。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1.3.6(考核知识点解释):电话访问:计算机辅助个人当面访问(Computer Assistented Personal Interviewing,CAPI)是利用计算机对电话用户进行随机拨号从而进行问卷调查的一种新访问方式。特点:专用计算机房、随机拨号系统、问卷信息编码处理系统、电话访问员。主要应用领域:民意调查和市场调查。优点:周期短;容易控制访问员误差;抽样方便快捷;访问成功率高。缺点:样本代表性较差;访问内容难以深入。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1.3.7(考核知识点解释):定距尺度:当我们用标准单位为距离去构造一个代号系统时,我们就得到了定距尺度,即各类与其紧邻的上下两个类别的距离是相等的,可统称为以标准单位为间距的类别。例如,当我们用百分制考核学生的成绩时,这个百分制就是定距的。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1.3.8(考核知识点解释):一个问题问了两件事情。例如,请问你们单位领导能力与作风如何?这样的题干如不与备选答案相配合,则可能出现回答者不好回答的情况,即当能力强但作风非强,或反之,都会使被访者不易回答,因为这是两件事。
★考核知识点: 调查方式
附1.3.9(考核知识点解释):科学的实验必须有两组对象:实验组和控制组。程序:
前测 刺激 后测
可 实验组 有 有 有
比
性 对照组 有 无 有
刺激变量效果 =
实验组前后测量值的差 – 对照组前后测量值的差
(总效果) (其他因素效果)
★考核知识点: 调查职业道德
附1.3.10(考核知识点解释):自愿,即被访是自愿参与调查的。
告知的内容:1、访问者/机构的信息;2、研究目的与基本内容;3、访问者的保
密承诺与责任;4、被访问者有选择不回答的权利。
告知的基本形式:问卷首页的“说明信”与访问前的自我介绍与说明。
告知与同意的影响:在问卷调查中主要是有效问卷回收率;在访问时是回答质量。
(有效问卷回答率主要也是合格回答的数量问题,亦即也是回答质量问题。)
特别说明:社会调查不同于政府组织的人口普查等社会信息的采集工作,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定期性或者临时性普查、调查等,被访问者有义务(必须)提供信息。
南开19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复习资料多选题
二、主观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解答题、设计题)(一)名词解释
★考核知识点: 抽样方法
附2.1.1.(考核知识点解释):总体:一般称为“研究总体”,是指具有研究者
所考察特征的全体(全部元素的集合体)。调查总体:也称为“目标总体”,是指排除了研究总体中的一些特例后全部有可能被抽取到的元素的集合体。
★考核知识点: 抽样方法
附2.1.2.(考核知识点解释):抽样框:调查总体中所有元素无遗漏和不重复的清单(名单排列)。它是对调查总体的“操作化”,即,没有抽样框实际抽样就无法进行。
★考核知识点: 抽样方法
附2.1.3.(考核知识点解释):随机抽样:调查总体中所有元素(个人、群体、
组织、区域)有相等的被选中进行访问的机会。随机不是“随意”或“随便”。
★考核知识点: 抽样方法
附2.1.4.(考核知识点解释):多阶段抽样方法是针对事先和事中都难以建立总体抽样框的情况,以“群”为基础多阶段组建抽样框的抽样方法。例如我们计划在某大城市进行一次千分之一居民的调查,在实际上难以得到全体居民的清单。这时需要采用多阶段抽样,依次建立各区、街、社区居委会、居民户的抽样框并逐阶段抽样。随机多阶段抽样主要有三个方法:等群多阶抽样、按群规模分层抽样和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PPS)。
★考核知识点: 抽样方法
附2.1.5.(考核知识点解释):任何抽样调查都会有误差。分为“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如调查员操作失误等)。尽管无论怎么抽样都会有误差,但是随机抽样的误差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是可以调整大小的。
统计学家指出了在简单随机抽样情况下“抽样误差”的一般值为:
抽样误差(SE)= 样本标准差(S) / 样本规模的开方(√ n )
根据这个抽样误差值,我们得知“调查精度”设定的具体操作,即,
如果从样本推论总体的精度要求为95%的置信度(本次调查样本的平均值范围包括着总体真值的概率为95%)并且样本平均值的范围最大为正负3%(假如平均值为100元,其变动范围为97~103)。统计学家将这个精度要求表达为:
95%置信度与3%抽样误差 = M ±1.96SE
★考核知识点: 抽样方法
附2.1.6.(考核知识点解释):根据抽样误差一般公式,统计学家提出了不同置
信度和不同范围精度时的样本规模对应表,即我们通过查看这个表就能够知道,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时,在不同的精度要求下应该抽取多少个单位组成样本。
而最常用的是“95%置信度与3%抽样误差 ”其对应的样本规模为1100人左右
(1067人)。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7.(考核知识点解释):标识测量对象特征的代号系统,有四种尺度,分
别为: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这四种尺度在获得的信息量
上看是逐级递进的,即定类尺度的信息量最少,而定比尺度的最多。因而,它们
之间在精确性上是递增的,高级别的尺度可以转化为低级别的,反之则不可能。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8.(考核知识点解释):当我们没有把握用单一指标去测量某一变量时,为排除偶然性达到正确地测定所要测量的变量,在社会测量中经常采用复合测量的方法。所谓“复合测量”是在理论指导下选择一组题目、一系列指标,称为指标体系,来重复地或综合地测定某一变量或概念。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9.(考核知识点解释):社会调查专家发明出一种称为格特曼(C.Guttman)累积量表,我们可将其称为单维度递进式量表。累计量表(也称 累计量表)的典型例子是“鲍氏社会距离量表”。累计量表制作原理为:第一,构成积累量表的项目是逻辑强度递进的。例如,我们在考核一个学生学习能力时,可设想分为五级(五种程度),(1)根本没有课外阅读,只会背教材上的;(2)读了一些文章,并选取有重要性的;(3)对这些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综述;(4)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实施计划。这五类在程度上是递进的,可构成量表的题目。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10.(考核知识点解释):总加量表(也称总和量表、利克特 R.A.Likert 量表)是一种采用多维度多指标测量一个概念的测量工具。在社会研究调查中,总加量表常用于测定人们的态度、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等。制作步骤是:1、针对要测量的“态度”,进行逻辑上的操作化分解,形成变量与指标体系,表现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的一系列“语句”(项目);2、经过小范围的试用,采用计算各项目的分辨能力系数的方法,进一步筛选出合适的项目;3、将确定的一组项目印刷出来,并注明从同意到不同意的五个答案,交给被调查对象回答。4、根据统计得分总和定出各类态度或观念的得分区间,划分出类别。
我们现在每年的高考就是典型的总加量表的应用。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学为主的方针下,学习成绩与道德品质、身体素质都综合地反映在各科考试的成绩上,通过对总分的分档制定出各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11.(考核知识点解释):经验性筛选总加量表项目的方法,即经过小范围的试用,采用计算各项目的分辨能力系数的方法,进一步筛选出合适的项目。项目分辨力计算的公式为:各项目分辨力系数=整个测量中得分最高的25%在某题上的平均分 减去 得分最低的25%在该题上的平均分。分辨力系数越趋近于零,说明这个项目(语句等)分辨力越低。
调查研究的前提是认为存在着并不清楚某社会态度或现象的差异,如果没有差异就不必调查了。因而,只有设定有分辨力的项目,才可能完成设定的调查研究目标。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12.(考核知识点解释):在测量方式上总和量表是多维单向式的,而累积量表是单维单向式的。因而还有一种可能为多维双向式的,表现为从两个极端共同出现中进行测量。在制作原理上是首先分清属于哪种性质,然后再区别出程度。这种两极对比式量表的典型例子是语义差异量表。利用成对的形容词如好与坏、大与小、深与浅、强与弱、有利与有害、安全与危险等,使之处于对立的两个端点上,让被调查者回答其所持的态度是处于哪个具体位置上。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13.(考核知识点解释):分析框架包括两种形式:变量、指标清单,变量、指标之间关系的逻辑框图。对于问卷设计而言,有一个完善的分析框架,就能够大大减少问卷设计的盲目性。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14.(考核知识点解释):将调查主题转化为详细具体问题之后的变量名称与指标的文件,是分析框架的形式之一。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15.(考核知识点解释):问卷是一组精心设计的题目表格,是用来收集资料的测量工具,可以采用书面印刷和计算机程序两种形式。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16.(考核知识点解释):焦点小组讨论: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在一名主持人的引导下,对某一个主题进行深入讨论,从而获得对该主题内容的收入了解。意义:发现问题。关键环节:参加者之间的投入性互动,所谓“头脑风暴”。
实施的准备:编制座谈提纲(讨论指南);选择主持人;招募参与者;确定场地与设备检查。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17.(考核知识点解释):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非标准化)的一对一的面谈。也有在实验室进行的即称之为“实验室访谈”。意义:了解被访问者在回答问题的思考过程,目的在于发现“问题”(非检验假设)。实施:被访问者:付酬志愿者,相互配合;代表性选择;访问者:有专业的,具备访问技巧。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18.(考核知识点解释):电话调查:计算机辅助个人当面访问(Computer Assistented Personal Interviewing,CAPI)是利用计算机对电话用户进行随机拨号从而进行问卷调查的一种新访问方式。特点:专用计算机房、随机拨号系统、问卷信息编码处理系统、电话访问员。主要应用领域:民意调查和市场调查。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19.(考核知识点解释):调查周期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阶段所耗费的时间。不同的资料收集方式,所用的时间也不同。一般说来,自填问卷的调查周期最长,其次是当面访问,电话访问的调查周期最短。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20.(考核知识点解释):问卷发出与收回的比例称为“回收率”。问卷回收率是一个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对于样本代表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21.(考核知识点解释):标准化访问: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测量工具(问卷)和程序而进行的访谈。意义:减少访问员误差,目的在于检验假设。实施原则:第一,完全按照题目提问。第二,适当的追问:与选项不符的回答;不精确的回答;不知道的回答;开放题。第三,完整记录回答情况:对开放题的回答应该逐字逐句记录并且用被放的原话原字;对事实性题应该记录一致的行为;对于选择题记录被访者的原始回答,如在单一选择题中回答了两个并且认为确实是这两个都是同等重要的。第四,保持中立立场。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22.(考核知识点解释):在调查访问阶段由于访问员的影响而产生的误差称为“访问员误差”。它主要是指访问员在记录被访者的回答时加进了访问员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从而造成资料的失真。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23.(考核知识点解释):资料检查:对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的审查与核实。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24.(考核知识点解释):资料校订:对检查出来的错误以及其他不满意的资料进行修订。内容:(1)明显漏记错误的补救:如被访者性别;(2)字迹潦草记录的辨认与确认;(3)对超出要求的多选题的处理(例如,单选题中选择了多个的情况)。原则:一定与访员联系,不能够检查员自己靠想当然处理数据。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1.25.(考核知识点解释):资料编码:对被访者的每个回答分配一个计算机软件能够识别的代号。编码的一般原则是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和兼顾录入的方便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三点:第一,问卷编号、访问员编号、访问时间记录等有编码,保持问卷资料的完整性,与可识别性。第二,数字型的资料一定不要再转换(测量尺度不要在编码过程中降低了层次,从而降低了精度)。第三,对于特殊的回答有编码(记录回答的特殊性)。
(二)简答题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2.1.(考核知识点解释):社会调查研究主要由相互连接的八个主要环节构成,分别为确立研究问题、论证研究意义、建构基本假设、实施社会测量、整理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发现的证明和写出结论报告。这八个主要环节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研究阶段:明确研究的问题、论证研究的意义(创新点)、提炼出基本假设等三个环节;中期实施阶段:测量(指标编制、确定访问对象与实地采集数据)、数据整理检验、统计分析等三个环节;后期总结阶段:发现证明和结论报告两个环节。(当然,如果划分为两个阶段,则将后两个阶段合为一起,称为“执行阶段”。)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2.2.(考核知识点解释):社会调查的“研究问题”是指一种“困惑”,即人们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情况,或者对一种社会现象有相互对立的解释等。因而,进行一次调查研究,提供有事实根据的见解,解决这里的困惑,为社会增加了新的知识。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2.3.(考核知识点解释):新的资料(来自于新时间、新地点的科学信息);新的方法(采用新方法对已有结论或者存在争论问题的研究);新的理论(提出具有经验检验依据的新解释);至少应该有其中之一种。达到这种创新性要求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分清“研究者个人性的知识完善”与“社会性知识的创新”。任何个人的知识总是需要不断补充完善的,因而对研究者个人或团队是新的东西,未必就是社会知识层面上的创新。这就要求研究者在研究开始阶段认真综述文献,了解目前社会层面上对此题目已有的研究及其结果(话题),从而明确本次研究对增加社会性知识的意义。例如,研究者个人可能对如何找到一份工作不清楚,也可能是社会需要认识大学生求职途径与影响因素。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2.4.(考核知识点解释):有明确关键词,有确定的期刊名称,有确切的时间范围。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2.5.(考核知识点解释):一组相互关联的研究假设构成的进行本次调查研究目标的表述体系。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关系图示的。换言之,分析框架包括两种形式:变量、指标清单;变量、指标之间关系的逻辑框图。对于问卷设计而言,有一个完善的分析框架,就能够大大减少问卷设计的盲目性。
★考核知识点: 问卷编制
附2.2.6.(考核知识点解释):社会测量是一种通过确定访问对象、指标编制、实地采集数据等三项操作,确定社会现象特征的活动。
★考核知识点: 抽样方法
附2.2.7.(考核知识点解释):查表法,也称随机数法:总体数目大并且各元素已经有不重复的编号时,常用的是“随机数表法”(见教材附录)。具体操作有以下四步:
第一,以总体规模决定选用几列随机数;
第二,随机决定开始的数字(起点:哪列与哪行);
第三,确定选择的顺序(如何换行列);
第四,开始抽样,重复的跳过,直到抽取出规定的样本数量。
★考核知识点: 抽样方法
附2.2.8.(考核知识点解释):系统抽样的操作为三大步骤:
第一,检查总体规模以及元素出现或者排列的次序,排除可能的循环或“丢失”(如漏掉一个商场出入门)的情况;
第二,决定间隔K=N/n,即调查总体的规模除以规定的样本量;亦即是抽样比例的倒数,如f=1/100时,K=100。
第三,随机决定首个样本的位置,即在第一个间隔段中随机抽取出第一个调查对象i;然后按照确定的间隔K,抽取出第二个(i + K),第三个(i +2 K),直到最后一个样本分子,即 i + (n-1)K。
★考核知识点: 抽样方法
附2.2.9.(考核知识点解释):当能够事先建立抽样框,并且调查目标不仅仅是推论总体参数,而且包括其中分群体之间的情况比较时,经常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按照与研究目标关系最密切的标志划分出“层”并建立各层的抽样框,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从各层抽样框中抽取一定的(等比例或者不等比例的)子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