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奥鹏远程教育 日期: 作者:奥鹏作业辅导
南开《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董书慧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A《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
第一篇 国际经济关系极其运行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极其广泛影响 6课时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广泛影响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4课时
第一节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节 现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基本格局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6课时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概述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极其发展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
第四节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和经营策略
第五节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极其演变 6课时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第四节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及其运作
第五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和实践 5课时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形式和建立的原因
第二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践
第二篇 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运行的动力、周期和机制
第六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 5课时
第一节 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科学技术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与世界经济信息化
第七章 国际经济协调及其经济效应 4课时
第一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发展
第二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动因
第三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经济效应
第三篇 世界经济中的地区与国家经济 4课时
第八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第一节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不同模式
第三节 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九章 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南北经济关系 4课时
第一节 发展理论简介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节 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和改革
第五节 南北经济关系与南南经济合作
第十章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经济 6课时
第一节 原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
第二节 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节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第五节 经济转型不同模式的比较
一、主观部分:(填空)
(一)填空部分
★考核知识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的同种要素供给比例,则该国相对于别国而言,该要素丰裕;另一方法是以要素相对价格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价格——某要素的价格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以总量法衡量的要素丰裕只考虑要素的供给,而以价格法衡量的要素丰裕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而较为科学。
★考核知识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
附第二节(考核知识点解释)
2、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与美国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分不开。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但这三项条件却又是矛盾的,这便是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第一,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若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逆差,在基金组织同意下,该国货币可以贬值,重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
第二,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
第三,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若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
★考核知识点: 经济发展模型
附第二节(考核知识点解释)
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变量是储蓄率,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用v表示。数学表达式为:G=s/v。从式中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另外,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就是社会实际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前提假设。比如储蓄不等于投资或总需求与总供给不一定相等。均衡增长率就是哈罗德提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它所对应的是投资者满意的储蓄率和投资者满意的资本一产出比率,因此,在实现均衡增长率的情况下,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成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况而言,产量或收入达到最大值时,社会上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自然增长率n是在人口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社会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考核知识点: 特别提款权
附第二节(考核知识点解释)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称“纸黄金”(Paper Gold),最早发行于1969年,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其价值目前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组成的一篮子储备货币决定。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
最初发行时每一单位等于0.888克黄金,与当时的美元等值。发行特别提款权旨在补充黄金及可自由兑换货币以保持外汇市场的稳定。
南开《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董书慧多选题
二、客观部分(选择)★考核知识点:储备资产多样化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各国政府管理和经营外汇储备,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个原则。要选择风险小、币值相对稳定的币种,并密切注视这些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和经济状况,预测汇率的走势,及时调整币种结构,减少汇率和利率风险;一般来说,应尽可能兼顾这三项原则,采用投资组合的策略,"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实行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实现增值。
★考核知识点:重叠需求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出口只是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延伸。企业不可能去生产一个国内不存在扩大需求的产品。
二.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高收入国家对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价值较大的高档商品的需求较大,而低收入国家则以低档商品的消费为主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所以,收入水平可以作为衡量两国需求结构或偏好相似程度的指标。例如高尔夫球在欧美是普及运动,但在发展中国家却不是代表性需求。
三.如果两国之间都有共同需求品质的情形,我们称存在重叠需求。两国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越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重叠的部分越大。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的商品,两国均可进口和出口。
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消费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先进的资本设备需要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可能最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相异,两国贸易则会存在障碍。
★考核知识点:国际贸易,世界市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 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三、客观部分:(判断,单选,多选)
判断题,(判断对错)
★考核知识点: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稳定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汇率目标区理论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为战后世界经济繁荣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进入了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体制时期。浮动汇率制给全世界的贸易、投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各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经历了频繁而剧烈的动荡,呈现大起大落之势。从那以后,世界上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为寻求一种更合理的汇率制度而提出了许多汇制改革举措,“汇率目标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举措之一。
★考核知识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考核知识点:牙买加体系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委员会于 1974的6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考核知识点:金融危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5、国际投机资本通常采用短促、快速隐蔽,突然发动的手段来操作投资行为,人们很难确定某个时期内国际投机资本在某一领域投资的资金规模,时间和地点。而一般投资资本是不会采用这种投机手法,因为投资是个缓慢、持续、累计的过程。在高新科技和先进的通讯设备的介入下,国际投机资本频繁、快速、突然的移动变得更加变幻莫测,它倾刻之间从一个国家转移至另一个国家往往成为现代金融动荡的重要原因。
★考核知识点:经济增长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兴起的一些经济增长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以索洛和斯旺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进入90年代后,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对人们的经济实践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当前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流派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这种理论主要包括了美国经济学家保尔・罗默、
罗默不满意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把1.罗默的增长理论。技术当作经济条件之外的外生变量的观点,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体系中内生的,并在阿罗模型的基础上考察了内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名词解释:
★考核知识点:区域经济一体化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所谓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是指假定在经济资源总量不变、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关税同盟对集团内外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物质福利的影响。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主要是指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1 、贸易创造效应( Trade Creating Effect )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量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此外,一国由原先从同盟外国家的高价购买转而从结盟成员国的低价购买也属于贸易创造
★考核知识点: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转移竞价是指跨国公司内部,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销代产品,提供商务、转让技术和资金借贷等活动所确定的企业集团内部价格。
这种价格不由交易双方按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独立竞争原则确定,而是根据跨国公司或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由总公司上层决策者人为确定的。
转移定价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成本加价”基础确定;一是购销双方按“谈判价格”来确定。前者价格同内部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则是广泛的战略性限制占统治地位。在国际交易中究竟决定使用何种定价,关键因素在于买方能否从外部得到该产品。如果外部市场不存在,则流行“成本加价”公式。谈判价格或高于市场价格,或低于市场价格,在最高供应价和最低购买价之间徘徊。实际使用的转移定价制度,必须与具体子公司的预算或利润目标相联系,从而保持管理的动力。如果转移定价方法影响了一家特定分公司的利润,那么,必须把利润以外的其它标准作为其经营目标。实行以成本加价的方法定价十分复杂,一般采用内部成本或外部市场价格作为基础。前一种情况下,如果生产从上一个阶段转移到下一个阶段时,转移的单位是一个成本中心,则按成本为基础确定转移价格;如果单位是利润中心,则成本加一定百分比的毛利作为定价基础;从事同一类产品生产的单位间横向转移,通常采用成本加管理费作为定价基础。在后一种情况下,一般采用从国际市场取得实际市场价格作为定价基础。同样,谈判价格的确定也十分复杂。例如,技术转让价格的确定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最终取决于讨价还价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国际货币体系与浮动汇率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表面上是美国减轻国内债务的一种调节性行为,实质上,广场协议包括其后的一系列举措是美国对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自己的强力扶持而崛起、因此越来越不听话(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由于经济崛起,叫嚣要买下整个美国,极端人士还出版诸如《日本可以说不》等在日本得到大量民众支持的书籍)的日本的一次剪羊毛。
广场协议的签订得到日本大藏省(2000年前的日本主管经融财政的部门)的强力推动。[1] 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过热,日元升值可以帮助日本拓展海外市场,成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国内泡沫急剧扩大,最终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造成了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此协议签订后近20年,日本经济发展几乎陷入停顿,用崩溃来形容也不过分
★考核知识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比较优势的李嘉图模型所得到的结论是参与贸易的两个国家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这个结论是在两个国家对两种产品消费需求是无限的这样一个隐含假设下得到的.但是,面对有限需求特别是对初级产品的有限需求,从李嘉图模型可以推导出,参与贸易的国家可能进行不完全的专业化分工.
(三)、简答
★考核知识点:国际经济协调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谓国际经济协调,全称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指在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以发达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就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适当调整现行的经济政策或联合采取干预的政策行动,以缓解政策溢出效应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或维持世界经济均衡,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经济协调的基础是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国际经济传递机制。
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所以,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在于:各国政府通过一定方式寻求各国经济利益的共同点,以相互依赖关系和经济传递机制为纽带,实现各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各国内外经济平衡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均衡。
★考核知识点:跨国公司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经济全球化潮流席卷整个世界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 的载体和直接推动者,其投资战略经历了深刻的调整,本文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为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提供参考.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首先表现在投资目标,投资区域,投资方式等方面的调整:传统投资区位决策因素的影响力大大减弱,一 些"现代化"的决策因素,—如是否具有鼓励开发创新的商业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否拥有具备创造和创新潜力的各类专业人才储备,是否拥有相关的配套产业和企业 群,知识、智慧和信息等无形资产积累。
★考核知识点:跨国公司理论
★考核知识点:金本位制度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国际金本位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即英国经济学家休漠于1752年最先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为了让国际金本位发挥作用,特别是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各国必须遵守三项原则:一是要把本国货币与一定数量的黄金固定下来,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二是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按官方比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和外汇,三是中央银行或其他货币机构发行钞票必须有一定的黄金准备。这样国内货币供给将因黄金流入而增加,因黄金流出而减少。
(四)、论述
★考核知识点:包括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和静态效应
静态效应
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是指产生由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其他成员国进口产品所带来的利益。贸易转移效应是指产品过去从生产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进口转向从成本较高的成员国进口的损失。这是参加关税同盟的代价。当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转移效应时,参加关税同盟给成员国带来的综合效应就是净效应,意味着成员国的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反之,则为净损失和经济福利水平的下降。
贸易创造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正效应。因为,A国国内商品生产成本高于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关税同盟使A国放弃了一部分商品的国内生产,改为由B国来生产这部分商品。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生产转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2、贸易转向效应(Trade Diversion Effect)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成员国把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低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转为从同盟内成员国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从而使贸易方向发生了转变。A国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后,由于PB低于PC与共同对外关税之和,A国就不再从C国进口,而转向从B国进口。S0D0的商品数量原由A国从C国进口,关税同盟后改为A国从B国进口。这就是贸易转向效应。
贸易转向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负效应。因为,A国从C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贸易转向导致低成本的商品生产不得不放弃,而高成本的商品生产得以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生产转换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动态效应
关税同盟不仅会给参加国会带来静态影响,还会给它们带来某些动态影响。有时,这种动态效应比其静态效应更为重要,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关税同盟的动态优势:
1、关税同盟的第一个动态效应就是大市场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关税同盟建立以后,为成员国之间产品的相互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并且可进一步增强同盟内的企业对外,特别是对非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关税同盟所创造的大市场效应引发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2、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在各成员国组成关税同盟以前,许多部门已经形成了国内的垄断,几家企业长期占居国内市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因而不利于各国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组成关税同盟以后,由于各国市场的相互开放,各国企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结果各企业为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会纷纷改善生产经营效率,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增强采用新技术的意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同盟内营造一种浓烈的竞争气氛,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技术进步。
3、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关税同盟的建立意味着对来自非成员产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国家为了抵消这种不利影响,可能会将生产点转移到关税同盟内的一些国家,在当地直接生产并销售,以便绕过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样客观上便产生了一种伴随生产转移而生的资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
关税同盟的动态劣势:
1、关税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垄断的形成,如果关税同盟的对外排他性很大,那么这种保护所形成的新垄断又会成为技术进步的严重障碍。除非关税同盟不断有新的成员国加入,从而不断有新的刺激,否则由此产生的技术进步缓慢现象就不容忽视。
2、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关税同盟建立以后,资本逐步向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地区流动,如果没有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的政策,一些国家中的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别将逐步拉大。
★考核知识点: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变动
附:相关内容
汇率的变化。汇率决定的“新闻”理论反映了汇率的本质特点,汇率是一种资产价格,是在资产市场上决定的,具有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资产市场上,现在的资产所反映了对将来事件的预期,它对新的信息能很快作出反应,因而易变性是资产价格的内在特点。 其六是“非理性预期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外汇市场上的预期并非都是理性的,从外汇市场交易的实际情况看,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外汇市场上各种不同的预期,根据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对外汇市场交易的统计,全世界每天的外汇交易量高达4300亿美元,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同时显示,只有4.9%的交易是在非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4.4%的交易是在非银行之间进行的,也就是说,进口商和出口商所占的比重很低。因此,外汇市场上的交易主要是银行之间的交易,而且交易量越来越大,这说明市场上存在各种不同的预期,否则不会有这么大的交易量,所以外汇市场上的预期并非都是理性的。在外汇市场上,不同的预期是由不同的预测方法引起的。在外汇交易中,普遍采用的预测方法是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所谓基础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推测汇率运动的趋势,这些基本因素包括货币供给、利率水平、价格水平等因素,各种以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为基础所进行的预测都是基础分析。基础分析根据给定的汇率模型计算出汇率的均衡值,当市场汇率偏离均衡汇率时,基础分析者预期汇率最终会回到均衡汇率水平,这是汇率稳定的一个来源。技术分析又称图表分析,是指通过分析过去的汇率变动来推测将来的汇率运动趋势。图表分析者常使用的方法包括移动平均分析、动量分析等。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当市场指标(汇率指数、交易量或者某一特定的汇率变动率)从一个低点上升到一定比例时,交易者预期汇率会继续上升,当市场指标从一个高点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交易者预期汇率会继续下跌。图表分析者的预期被称为“赶浪头效应”,这是汇率不稳定的一个来源,由于技术分析所使用的信息仅仅是过去的汇率变动,而理性预期要求当事人利用所有相关的信息来预测将来的汇率变动,所以以技术分析所有相关的信息来预测将来的汇率变动。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B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
第一篇 国际经济关系极其运行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极其广泛影响 6课时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广泛影响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4课时
第一节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节 现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基本格局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6课时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概述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极其发展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
第四节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和经营策略
第五节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极其演变 6课时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第四节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及其运作
第五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和实践 5课时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形式和建立的原因
第二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践
第二篇 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运行的动力、周期和机制
第六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 5课时
第一节 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科学技术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与世界经济信息化
第七章 国际经济协调及其经济效应 4课时
第一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发展
第二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动因
第三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经济效应
第三篇 世界经济中的地区与国家经济 4课时
第八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第一节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不同模式
第三节 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九章 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南北经济关系 4课时
第一节 发展理论简介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节 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和改革
第五节 南北经济关系与南南经济合作
一、 主观部分:(填空)
填空部分
★考核知识点: 国际货币体系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各国用来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基金,称为外汇平准基金,它由黄金,外汇和本国货币构成。当外汇汇率上升,超出政府限额的目标区间时,就可通过在市场上抛出储备购入本币缓和外币升值;反之,当本币升值过快时,就可通过在市场上购入储备放出本币方式增加本币供给,抑制本币升值。
★考核知识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
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本存量K和总产出Y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即:
K=V Y
其中,V 被称为资本-产出比。
定义经济的储蓄率s为:
s=S/Y G=DY/Y=S/V
上式即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它表明,当经济处于均衡时,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于该社会的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比。
★考核知识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要素禀赋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又称H-O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广义的要素禀赋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考核知识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要素禀赋论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eckscher-Ohiln theory),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该学说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它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考核知识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考核知识点: 发展经济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哈罗德-多马模型即“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罗德和E.多马分别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凯恩斯理论之上,出现于1929-1931年大危机之后不久,但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理论,因为模型结论是“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二、客观部分(判断)
★考核知识点: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协调机制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汇率目标区理论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为战后世界经济繁荣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进入了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体制时期。浮动汇率制给全世界的贸易、投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各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经历了频繁而剧烈的动荡,呈现大起大落之势。从那以后,世界上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为寻求一种更合理的汇率制度而提出了许多汇制改革举措,“汇率目标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举措之一。
★考核知识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考核知识点:区域经济一体化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是指形成关税同盟之后,由于取消了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但保留了对非同盟成员的关税,从而发生了同盟成员的低效率(高成本)生产取代非同盟成员的高效率(低成本)生产,即在差别待遇的影响下,某一同盟成员把原来向非成员国的低成本进口转向同盟成员国的高成本进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进口成本增加的损失。
换言之,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在关税同盟成立以前,关税同盟国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为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但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并不一定是世界上该产品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前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考核知识点:国际货币体系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称“纸黄金”(Paper Gold),最早发行于1969年,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其价值目前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组成的一篮子储备货币决定。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
三、主观:(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考核知识点:国际分工理论部分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国际分工不完全理论,是指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转移引起各部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使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的理论。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所发生的要素生产率降低的情况,使国际分工不能实现专业化。因为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会阻止一国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生产。可以看出,国际分工是指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一国侧重于生产某种产品,另一国侧重于生产另一种产品。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国际分工的程度,并且阐述了这种不完全专业化分工的原因在于,随着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流入生产要素部门的该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递减。建立在机会成本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最初是美国经济学家高特·哈伯勒提出的。这一理论揭示了现实中多数国家处于不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之中。然而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某些部门生产要素的流入可能使国际分工趋向于完全专业化。
★考核知识点:国际经济一体化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关税同盟是美国经济学家维纳(J·Viner)在其于1950年出版的《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考核知识点:现代贸易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需求相似理论(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需求相似理论又称偏好相似理论(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或重叠需求理论(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
★考核知识点:跨国公司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战略目标,在公司内部销售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又称划拨价格。不受市场一般供求关系影响,是跨国公司借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一种手段。转移价格由公司上层掌握,一般经理人员并不知情。直到二战后的初期,跨国公司几乎仍可随心所欲地通过转移价格对国外子公司进行控制实现以上目的。随着许多国家在经济上独立发展为保护本国经济,对跨国公司加强了防范措施,采用比较定价公开定价原则,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要求跨国公司重新报价,从而使转移价格受到一定限制。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控制国外子公司有时也会在内部引起一些矛盾。
四、简答
★考核知识点:跨国公司经营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间的经济交流日趋紧密,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逐步形成。与此同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高速增长,大大加快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彼此依赖。企业的国际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济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无国界竞争逐步形成。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跨国公司率先调整了全球战略。一大批企业率先进行了公司战略调整与管理创新改革。企业战略重点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从硬件产品向软件产品和系统产品转变。在战略重组过程中,突出核心业务,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等。企业开始实施全球化战略,而跨国公司全球化步伐也在加快。因此,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的演变对促进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与跨国经营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考核知识点:科技革命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是国家实施转化转移。这种由国家直接组织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模式,一般适用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产业战略发展的重要原始创新或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适用于有关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成果技术转化转移。
二是科研机构内部转化转移。。
三是外向型市场转化转移。这是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有偿转让形式。科研机构通过某种渠道或场所向企业有偿转让科研成果和技术,企业获得成果开发和技术使用权。
★考核知识点:国际货币体系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输入自动恢复平衡。这一自动调节规律称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大卫(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称“休谟机制”。“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具体过程如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出现逆差,则外汇供不应求,外汇汇率上升,若外汇汇率上升超过了黄金输送点,则本国商人不再用本币购买外汇付给商人,而是直接用黄金支付给外国出口商,这样黄金就大量流出。黄金外流导致本国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物价下跌,而物价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国际收支改善。这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够自发调节,用不着任何人为的干预。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其自动调节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各经济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而已。
★考核知识点:国际经济协调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谓国际经济协调,全称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指在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以发达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就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适当调整现行的经济政策或联合采取干预的政策行动,以缓解政策溢出效应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或维持世界经济均衡,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经济协调的基础是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国际经济传递机制。
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所以,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在于:各国政府通过一定方式寻求各国经济利益的共同点,以相互依赖关系和经济传递机制为纽带,实现各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各国内外经济平衡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均衡。
五、论述
★考核知识点: 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影响汇率波动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所谓国际收支就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收入总额与付给其它国家的货币支出总额的对比。如果货币收人总额大于支出总额,便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反之,则是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的变动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发生国际收支顺差,会使该国货币对外汇率上升,反之,该国货币汇率下跌;第二,利率。利率作为一国借贷状况的基本反映,对汇率波动起决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对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产生影响,高利率国家发生资本流入,低利率国家则发生资本外流,资本流动会造成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对外汇汇率的波动产生影响。一般而言,一国利率提高,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该国货币贬值,第三,通货膨胀。一般而言,通货膨胀会导致本国货币汇率下跌,通货膨胀的缓解会使汇率上浮。通货膨胀影呐本币的价值和购买力,会引发出口商品竟争力减弱、进口商品增加,还会引发对外汇市场产生心理影响,削弱本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这三方面的影响都会导致本币贬值;第四,政治局势。一国及国际间的政治局势的变化,都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政治局势的变化一般包括政治冲突、军事冲突、选举和政权更迭等,这些政治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有时很大,但影响时限一般都很短。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C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
第一篇 国际经济关系极其运行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极其广泛影响 6课时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广泛影响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4课时
第一节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节 现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基本格局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6课时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概述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极其发展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
第四节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和经营策略
第五节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极其演变 6课时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第四节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及其运作
第五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和实践 5课时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形式和建立的原因
第二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
第三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践
第二篇 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运行的动力、周期和机制
第六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 5课时
第一节 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科学技术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与世界经济信息化
第七章 国际经济协调及其经济效应 4课时
第一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发展
第二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动因
第三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经济效应
第三篇 世界经济中的地区与国家经济 4课时
第八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第一节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不同模式
第三节 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九章 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南北经济关系 4课时
第一节 发展理论简介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节 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和改革
第五节 南北经济关系与南南经济合作
第十章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经济 6课时
第一节 原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
第二节 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节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第五节 经济转型不同模式的比较
一、主观部分:(填空)
(一)填空部分
★考核知识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考核知识点: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的同种要素供给比例,则该国相对于别国而言,该要素丰裕;另一方法是以要素相对价格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价格——某要素的价格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以总量法衡量的要素丰裕只考虑要素的供给,而以价格法衡量的要素丰裕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而较为科学。
★考核知识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目前,世界上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外关系准则、内部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及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若按组织性质与经济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划分,可以有以下五种类型:(1)自由贸易区;(2)关税同盟;(3)共同市场;(4)经济同盟;(5)完全经济一体化。
★考核知识点: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
按照邓宁的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形态和发展程度取决于三方面优势的整合结果。第一,若外国企业想要在另一国家进行生产,与当地企业竞争,必须拥有所有权优势(又称企业优势、垄断优势、竞争优势等),而且这些优势足以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第二,企业对其优势进行跨国转移时,必须考虑到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两种转移途径,只有当前者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较后者大时,对外直接投资才可能发生;第三,区位优势,即企业把在母国生产的中间产品从空间上转移到别国,并同该国的生产要素或其他中间产品结合以后,能够获得最佳利益时,才会在国外进行投资和生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跨国公司的运作有其指导作用,它促使企业领导层形成更全面的决策思想,用整体观念去考察与所有权、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联系的各种因素,以及其他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决策上的失误。
★考核知识点:经济一体化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第一阶段---欧洲煤钢联营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联合经营法、德煤钢企业的计划,史称“舒曼计划”.该计划一经公布,立即得到部分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
②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又称《巴黎条约》):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第二阶段---欧共体的建
①1957年3月,六国政府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其中,欧洲经济共同体涉及全面经济一体化,最为重要.至此,西欧有了三个共同体.它们各自具有管理机构,却都遵循同样的联合原则.
②1967年7月,这三个组织合并,取名“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共体的成立有助于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1968年,欧共体成员建成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取消所有内部关税,对外统一关税率.同年,六国达成共同农业政策,组建农业共同市场.
③欧共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从1973年开始,欧共体的扩大进程正式启动,英国加入其中.到1986年,欧共体的成员国已有12个.
第三阶段---欧盟建立
1991年,欧共体政治一体化进程取得历史性突破.12个成员国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决定把“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各成员国同意把一部分国家主权让渡给欧盟,执行共同的经济、外交和防务政策.
1993年,该条约被所有成员国批准,欧盟正式成立.
2007年,欧盟扩大为27个成员国.
第四阶段----欧元诞生
欧盟建立后,欧洲统一货币的问题被提上日程:
①酝酿:1995年,欧盟马德里会议决定“欧元”将成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单一货币.
②准备:1998年,11个欧盟成员国成为首批欧元国.同年,欧盟在法兰克福设立欧洲中央银行,并最终确定欧元国货币同欧元之间的兑换率.
③诞生:2002 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六个月后,欧元国的货币停止流通.
④发展:现在,欧元已经成为居美元之后的第二位国际货币.
二、客观部分(判断)
★考核知识点:储备资产多样化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各国政府管理和经营外汇储备,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个原则。要选择风险小、币值相对稳定的币种,并密切注视这些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和经济状况,预测汇率的走势,及时调整币种结构,减少汇率和利率风险;一般来说,应尽可能兼顾这三项原则,采用投资组合的策略,"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实行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实现增值。
★考核知识点:发展理论中,经济发展阶段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经济成长阶段论又称作“罗斯托模型”、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是经济发展的历史模型。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考核知识点:国际货币体系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各国用来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基金,称为外汇平准基金,它由黄金,外汇和本国货币构成。当外汇汇率上升,超出政府限额的目标区间时,就可通过在市场上抛出储备购入本币缓和外币升值;反之,当本币升值过快时,就可通过在市场上购入储备放出本币方式增加本币供给,抑制本币升值。
★考核知识点:国际货币体系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考核知识点:跨国公司投资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跨国公司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股权安排选择是其首先要进行的战略决策之一。股权安排不仅影响投资各方投资的积极性,也能影响到投资者资本投入水平、技术转移的程度,以及收益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合适的股权安排是实现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收益最大化的核心所在。
三、 名词解释
★考核知识点:国际经济一体化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关税同盟从欧洲开始,是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之一。对内实行减免关税和贸易限制,商品自由流动;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关税同盟有两种经济效应,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考核知识点: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转移竞价是指跨国公司内部,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销代产品,提供商务、转让技术和资金借贷等活动所确定的企业集团内部价格。
这种价格不由交易双方按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独立竞争原则确定,而是根据跨国公司或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由总公司上层决策者人为确定的。
转移定价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成本加价”基础确定;一是购销双方按“谈判价格”来确定。前者价格同内部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则是广泛的战略性限制占统治地位。在国际交易中究竟决定使用何种定价,关键因素在于买方能否从外部得到该产品。如果外部市场不存在,则流行“成本加价”公式。谈判价格或高于市场价格,或低于市场价格,在最高供应价和最低购买价之间徘徊。实际使用的转移定价制度,必须与具体子公司的预算或利润目标相联系,从而保持管理的动力。如果转移定价方法影响了一家特定分公司的利润,那么,必须把利润以外的其它标准作为其经营目标。实行以成本加价的方法定价十分复杂,一般采用内部成本或外部市场价格作为基础。前一种情况下,如果生产从上一个阶段转移到下一个阶段时,转移的单位是一个成本中心,则按成本为基础确定转移价格;如果单位是利润中心,则成本加一定百分比的毛利作为定价基础;从事同一类产品生产的单位间横向转移,通常采用成本加管理费作为定价基础。在后一种情况下,一般采用从国际市场取得实际市场价格作为定价基础。同样,谈判价格的确定也十分复杂。例如,技术转让价格的确定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最终取决于讨价还价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古典贸易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要素禀赋论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eckscher-Ohiln theory),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该学说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它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考核知识点:古典贸易理论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是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后,国内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员国中生产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来自成员国的低价进口商品替代了昂贵的国内生产的商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当关税同盟中一个国家的一些国内产品被来自同盟国的另一国家的较低生产成本的进口产品替代时,就产生了贸易创造
(三)、简答
★考核知识点:国际经济协调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谓国际经济协调,全称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指在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以发达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就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适当调整现行的经济政策或联合采取干预的政策行动,以缓解政策溢出效应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或维持世界经济均衡,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经济协调的基础是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国际经济传递机制。
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所以,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在于:各国政府通过一定方式寻求各国经济利益的共同点,以相互依赖关系和经济传递机制为纽带,实现各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各国内外经济平衡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均衡。
★考核知识点: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固定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
优点 1. 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
2. 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
3. 防止外汇投机,稳定外汇市场
4. 作为外部约束,防止不正当竞争危害世界经济 1. 汇率反映国际交往真实情况
2. 外部均衡可自动实现,不引起国内经济波动
3. 可自动调节短期资金移动,预防投机冲击
4. 增强本国货币政策自主性
5. 避免通货膨胀跨国传播
缺点 1. 容易输入国外通货膨胀 2. 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 3. 容易出现内外均衡冲突。4、加大不确定性和外汇风险危害。5、外汇市场动荡,容易引致资金频繁移动和投机。6、容易滥用汇率政策
★考核知识点:跨国公司经营策略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间的经济交流日趋紧密,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逐步形成。与此同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高速增长,大大加快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彼此依赖。企业的国际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济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无国界竞争逐步形成。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跨国公司率先调整了全球战略。一大批企业率先进行了公司战略调整与管理创新改革。企业战略重点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从硬件产品向软件产品和系统产品转变。在战略重组过程中,突出核心业务,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等。企业开始实施全球化战略,而跨国公司全球化步伐也在加快。因此,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的演变对促进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与跨国经营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论述
★考核知识点:包括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和静态效应
静态效应
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是指产生由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其他成员国进口产品所带来的利益。贸易转移效应是指产品过去从生产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进口转向从成本较高的成员国进口的损失。这是参加关税同盟的代价。当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转移效应时,参加关税同盟给成员国带来的综合效应就是净效应,意味着成员国的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反之,则为净损失和经济福利水平的下降。
贸易创造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正效应。因为,A国国内商品生产成本高于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关税同盟使A国放弃了一部分商品的国内生产,改为由B国来生产这部分商品。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生产转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2、贸易转向效应(Trade Diversion Effect)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成员国把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低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转为从同盟内成员国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从而使贸易方向发生了转变。A国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后,由于PB低于PC与共同对外关税之和,A国就不再从C国进口,而转向从B国进口。S0D0的商品数量原由A国从C国进口,关税同盟后改为A国从B国进口。这就是贸易转向效应。
贸易转向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负效应。因为,A国从C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贸易转向导致低成本的商品生产不得不放弃,而高成本的商品生产得以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生产转换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动态效应
关税同盟不仅会给参加国会带来静态影响,还会给它们带来某些动态影响。有时,这种动态效应比其静态效应更为重要,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关税同盟的动态优势:
1、关税同盟的第一个动态效应就是大市场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关税同盟建立以后,为成员国之间产品的相互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并且可进一步增强同盟内的企业对外,特别是对非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关税同盟所创造的大市场效应引发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2、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在各成员国组成关税同盟以前,许多部门已经形成了国内的垄断,几家企业长期占居国内市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因而不利于各国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组成关税同盟以后,由于各国市场的相互开放,各国企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结果各企业为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会纷纷改善生产经营效率,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增强采用新技术的意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同盟内营造一种浓烈的竞争气氛,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技术进步。
3、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关税同盟的建立意味着对来自非成员产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国家为了抵消这种不利影响,可能会将生产点转移到关税同盟内的一些国家,在当地直接生产并销售,以便绕过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样客观上便产生了一种伴随生产转移而生的资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
关税同盟的动态劣势:
1、关税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垄断的形成,如果关税同盟的对外排他性很大,那么这种保护所形成的新垄断又会成为技术进步的严重障碍。除非关税同盟不断有新的成员国加入,从而不断有新的刺激,否则由此产生的技术进步缓慢现象就不容忽视。
2、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关税同盟建立以后,资本逐步向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地区流动,如果没有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的政策,一些国家中的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别将逐步拉大。
★考核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效应分析及我国策略
附:(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3、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 6、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二)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南开《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董书慧历年真题如下: